随着我国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不少家庭都有自备的小药箱。药店中各类药品琳琅满目,使公众能方便地获得非处方药。然而“是药三分毒”,某些药物可能存在一定的肾毒性,服用不当时容易诱发药物性肾病。本文向大家介绍常见可能“伤肾”的药物,希望各位朋友能加以重视,谨防“舌尖上的肾病”。
非甾体类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NSAID)已成为全球使用最多的药物种类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以及多种发热和疼痛症状的缓解,常见的NSAID包括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布洛芬、消炎痛、保泰松等。短期、小剂量应用NSAID 时,副作用发生率低;若长期使用NSAID则可能损伤肾脏功能。老年、肾脏病患者等高危人群要尽量避免使用NSAID,或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其他类型的替代药物。普通人群也应该减小NSAID 剂量、缩短使用时间。长时间使用NSAID的人群应定期检测肾功能,并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抗生素
由于抗生素可在各家药店方便获取,很多感冒发烧、尿路感染的患者自行服用抗生素,甚至不看说明书随意服用,不仅不利于病情的控制,还可能由于抗生素使用过量、疗程过长而造成肾脏损伤,甚至有不少患者是因抗生素过敏后导致了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这些患者常因皮疹、发热就诊时才发现蛋白尿、血尿、肾功能异常等肾脏损害表现。临床上常用的可导致肾脏损伤的抗生素包括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两性霉素B、利福平及磺胺等。尤其对于已经存在肾脏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普利”类和“沙坦”类降压药
“普利”和“沙坦”类药物都是降压药物,已有研究证实它们能够有效减少蛋白尿、延缓肾损害,是肾脏病患者的常用药物。但是,此类药物本身能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当血肌酐>265μmol/L时可能诱发血肌酐异常升高,一定要谨慎应用。在用药后2到4周后如果出现血肌酐上升幅度>30%,提示肾缺血,应及时停用,在医生的指导下寻找肾缺血的原因。此外,“普利”和“沙坦”类药物与非甾类抗炎药合用时,出现肾脏功能损害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病患朋友在应用“普利”和“沙坦”类药物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应用退热药和止痛药。低血压、严重腹泻、剧烈呕吐、双肾动脉狭窄者禁用此类药物。
关木通等中药
关木通、青木香、广防己、细辛等中草药中含有马兜铃酸,长期服用各种含有此类药物的中药或成剂(如龙胆泻肝丸、甘露消毒丸等)可能诱发肾脏间质损伤甚至肾衰竭,即马兜铃酸肾病。药典中规定关木通的常用剂量为3~6 g,而关木通中毒患者服用剂量常高达数十甚至上百克。龙胆泻肝丸、甘露消毒丸等只宜短期服用,长期服用容易中毒。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肾脏储备差,更易发生马兜铃酸肾病,故应尽量避免服用成分不清的中药或中成药。此外,雄黄、朱砂、黄丹、轻粉等含有重金属的中药及其制剂须慎重使用,使用不当也会干扰体内生物酶活性而损害肾脏。公众要重视中草药的毒副作用,消除“中药是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的错误观念。
谢谢您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