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120健康网为你提供专家咨询服务,从找到专家到得到答案只需60秒
电话
胡承林 普通内科  | 主治医师 执业编号: 142420322000005

  • 1117接受咨询
  • 78点评用户
  • 0.00综合评分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中医治未病概述

发布时间:2013-11-28 00:01:25  0人已访问

一、中医“治未病”概念

1.中医“治未病”概念的提出

中医治“未病”概念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中医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三个地方提出了治“未病”。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古人以疾病与战乱相比拟,说明治未病的重要性。圣人指懂得医学之道、养生之道的人。圣人一般防微杜渐,在疾病的早期阶段治疗或预防生病。如果疾病发展至晚期再治疗,如同一个人渴了再挖井、战争马上开始再打造兵器一样,为时晚矣。

(2)《素问•刺热篇》 

《素问•刺热篇》中有:“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该文是从中医的经络学说在体表的反应谈论治“未病”,如肝经有热时左边的脸颊会出现赤色红色;心经有热时额头会出现发烫、发热的情况,看到相关部位出现一些异常表现时就可以采用针刺的方法进行治疗。这种情况古人称为治“未病”。

(3)《灵枢逆顺篇》 

《灵枢逆顺篇》中有:“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以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该文是指疾病的恢复期或缓解期正气有些衰退,邪气也慢慢消退,这个时候要达到新的阴阳平衡,应该采用针刺的方法来补偏救弊,称为治“未病”。

2.中医“未病”概念的含义

中医“未病”概念有四个含义:①健康未病的状态;②有疾病的先兆或小病“疾”状态;③未发生传变或已病的早期状态;④疾病愈后未复发状态。

(1) 健康未病的状态 

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健康未病的状态包含两层含义:表面上的健康不代表内在的脏腑没有病变;现在的健康不代表将来不发生疾病。

1)养生之道以保证健康未病状态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该文指出上古之人遵循养生法则,能度百岁乃去;表明养生可以却病延年。在养生的要求方面,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等重要原则,为中医的养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未病先防奠定了理论基础。

2)治未病以保证健康未病状态 

《千金药方》中提出“治未病之病,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害、灾害亦无由作”。

该文指出指出如果能够做到在疾病早期的时候就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那么无论是外感之病还是内伤之病都不会影响到人的健康。

(2)有疾病的先兆或小病“疾”状态 

1)疾病的定义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所谓疾析言之,则为疾加也,浑言之,疾亦病也”。疾和病作为一个复数的名词指一种患病的状态,分开讲有深浅、大小、早晚的区别。

疾,在中国的传统的文字当中,是指的病情比较轻浅,病情还处于早期阶段,病情不太容易发觉,小病为疾。

病是指疾病已经到了比较深重的阶段,处于中期甚至是晚期,疾病的所有的症状和体征可以比较清晰的察觉到,可称为大病。

2)有疾病的先兆或者小病的状态的治疗措施 

《素问•刺热篇》中有“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该文是指外感热病的时候,发现有肝经所循行的经脉皮肤出现红热,心病在循行的部分红热可以采用针刺的方法来进行及早治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意思是到了治五脏阶段,人已经是处于半死半生状态,治疗非常棘手,另外预后也不良。所以中医强调一定要在及早的阶段治疗,所谓防微杜渐。

(3)未发生传变或已病的早期状态。

《难经》中有“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收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有:“上工治未病,何也?……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上述文字的意思是如果肝经有病,会进一步传变影响到脾,此时不仅要调理肝,更重要的是健运脾气,使肝病不至于影响到脾,即四季脾旺不受邪。不知道传变的规律,看到肝经有病仅仅治疗肝经,不知道去健运脾气,就不能够截断疾病的传变。

肝病传脾的病因病机有科学依据。

现代医学的“肝脾相关”体现在:①对血液的调控;②消化吸收功能的的协调方面。

中医学的“肝脾相关”体现在:①肝气犯胃:胃痛、呕吐吞酸;②肝脾不和:腹痛、泄泻,紧张、焦虑或急躁发怒后加剧,泻后痛减。

《伤寒论•伤寒例》中有:“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

意思是凡人在疾病的轻浅时期不及时治疗,而是忍着希望自己可以痊愈,小疾往往可以扛成大病,即痼疾。病已传变,再去治疗就非常难。因此说上工治未病。

(4)疾病愈后未复发状态。

1)治未病在“瘥后劳复”中的体现 

《伤寒论》中有:“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治未病在“瘥后劳复”中的体现有:

A. 对瘥后余热未尽,气血未复,过分劳累而复者,用枳实栀子豉汤清其余热。

B. 对瘥后身体虚寒喜唾者,用理中丸温运中阳。

C. 对病后津液耗伤,余热犹存,致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用竹叶石膏汤生津益气,清热养阴。 2)众医家谈治未病强调疾病愈后调理 

金元四大医家刘完素、张子和、李杲、朱丹溪都十分重视疾病愈后调理。

刘完素:主张病愈后仍需服药以巩固疗效。

张子和:提出要讲究“保养之道”,防止病情反复。如治疗水肿病,主张“既平之后,宜大将息,忌鱼、盐、酒、肉、房室等事,如此三年则可矣”。李杲:《脾胃论》设“脾胃将理法”一节,强调“人以胃土为本”,反复阐述病后饮食与药物的宜忌,以防损伤元气。朱震亨:著作有《格致余论》,提出“茹淡论”,强调饮食调理。

3.何人可以治未病《淮南子•卷十六》中有:“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抱朴子•地真》中有:“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迫于既逝之后。”因此,可以治“未病”的人是上工、良医、圣人。





亲,我能为你提供的服务!120健康网担保,医生服务不满意请投诉并全额退款于您。
指定咨询


购买后,您可以:
随时向我在线咨询1次

50.00元/次 点击查看>
健康顾问

签约健康顾问后,您可以:
1、随时向我咨询,不限次数
2、可以向我电话咨询
3、获得我的回访

100.00元/周 点击查看>
最新服务评价
2015-06-08  | 天津市天津市市辖区

2015-05-04  | 湖南省长沙市

谢谢医生的耐心,很好!

2015-05-04  | 河南商丘

非常感谢胡医生。感谢您

2015-05-03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好好好说的很全面,谢谢您医生。

2015-05-03  | 湖北省武汉市

感谢医生 非常的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