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气为本
思考?
正气为本是中医学治未病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含义是什么?是如何体现的?
(一)正气为本的概念
所谓正气为本,正气为人体的抗病的能力。在同样的外界环境下,有的生病,有的人不生病,一方面取决于邪气的强弱,另一方面等取决于身体抵抗力的强度。《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疾病发生有正邪两个方面的因素,但中医更加强调人体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风雨寒热等外感六淫之邪,如果不是碰到体质虚弱者,一般情况下不会独自为病。但如果本身体质较弱,或者是处于抵抗力较低的这样一个状态,就容易罹患疾病。如《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二)正气为本的体现
1.注重养护先后天之本。
如何体现以正气为本?一是注重先天之本,固护肾气;另外,要固护后天之本,后天之本就是脾胃的消化、运化功能。饮食、运动、起居包括房室都要以不伤脾肾为根本。
养护先后天之本还主张扶正以祛邪,对于长期患病,正气虚损的病人,强调“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气乃张,生气以长”;“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也就是强调患者自身的修复能力。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正气虚弱,在疾病恢复的过程中,人体的这种自身的修复功能会逐渐的发挥作用,让机体自然的逐渐的恢复健康,这种观点在现代临床医疗当中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2.防止过度治疗。
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医者,具毒物以供医师也。就是所有药物都是有程度不同的偏性和毒性的,中医药治病也是利用了它的偏性。在《素问•五常政大论》提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要根据药物的毒性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不要让药物的毒副作用损伤人体的正气,这是中医体现以正气为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二、天人相应
思考?
天人相应是中医学治未病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含义是什么?是如何表现的?
(一)天人相应的概念
天人相应是指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当中,人类的所有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和病理的活动都和自然环境有息息相应的关系。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中医学认为无论是四时、昼夜晨昏,还是日月的运行,包括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地理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各种变化都会对我们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
(二)天人相应的表现
1.四时与气血:《素问•八正神明论》云:“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泽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涩而卫气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人体的气血的运行是有不同的。气候比较温暖、温润的时候,则气血的运行就比较的流畅,卫气浮于体表,卫外功能比较好。天寒日阴,气血的运行会凝涩、运行不畅,而卫气就会沉于体内。
2.四时与脏腑:《内经》云:“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脾旺于长夏。”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五脏六腑精气的循行各有旺盛的时间段。五脏气血分别有一个相对旺盛的一个时间段。除了生理上如气血、脏腑、经络、精气的旺盛和自然环境相关,在病理上,不同的季节,某些疾病的发作也会呈现出一些特点。因此要求我们顺四时以养生,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在调养和治疗上面要兼顾到这个特点。
3. 四时与发病:四时发病各有特点,《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4.昼夜晨昏与生命活动:昼夜晨昏的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因此养生防病也要顺应这样一个规律。中医认为在一天当中可以分为四个时辰,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这四个时间段对于患者来讲,也会出现周期性的病情轻重的变化。《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5.地理环境和生命活动:我们所生活的外界环境也对我们的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孟子•尽心上》云:“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 《左传•鲁成公六年》:“土厚水深,居之不疾。”一个适宜的民居可以改善气血的运行,一般情况下,如果是这个自然环境或者我们叫地理环境比较优越的情况下,在这个地方生活的臣民,老百姓就不容易得病。所以说,地理的环境是否适合于人类的生存是和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的。
6.地域气候差异与生理活动:南方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气候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到人体的一些生理的活动,南方的气候比较湿热潮湿,人体的腠理较疏松,所以在临床用药,药量比较轻、药味比较少。北方天寒地冻,人体腠理致密,药量宜大。所以说地域气候差异与人体生命活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7.社会环境与生命活动:《素问•疏五过论》云:“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人是一个社会动物,人的道德品质、经济条件、父母寿命长短等都和健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疾病发生的这个过程当中,除了我们说外邪侵袭的影响,患者所处的社会地位的变迁,经济条件的改变都可能导致疾病,因此在养生保健方面也要顾及到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
三、动静结合
思考?
动静结合是中医学治未病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含义是什么?形与神的关系如何在治未病中体现?
(一)动静结合的概念
所谓动静结合,是指人的生命活动始终是保持着一个动静和谐的状态,人体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命节律。要活动,也要休息睡眠,动静结合,这是一个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指气机要通畅,气血要流通。气血的流通是保证生命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脏腑功能各有侧重。心属火,主动;肾属水, 主静。只有“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才能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要动静结合。
(二)静以养神
1.静以养神的含义
静,指精神的专一,专注。一是不要有过多的杂念,另外一个用神也就是思考不要过度,过度反而会损伤身体的健康。
所谓神,是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具体来讲指的是人的智力、思维和记忆力,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当中,人们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压力非常大,社会变迁也非常大,这种情况下,人心比较容易浮躁,静养神,就有他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2.静以养神的体现
静神是指精神专一,摒除杂念和神用不过。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要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的宁静状态。《素问•上古天真论》从医学角度提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摄生防病思想。养神,就是要尽量的要排出各种各样的杂念,达到一个心静的一个宁静状态。
静不是指要心如死灰,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中称:“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学不因老而废,适当的脑力劳动也是十分必要的,正常地用心,反能“思索生知”,对强神健脑会大有益处。
(三)动以养形
1.动以养形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这个形体要适当的活动,《三国志•华佗传》中谈到华佗根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创建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猿、熊、鸟这五种动物或者飞禽的形态来进行体育锻炼,并在本书中强调了运动的作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吕氏春秋• 达郁》也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2.动之以形的方式
动形之法可以有很多方法,如导引、按跷、劳动、舞蹈、散步、太极拳、剑、操等。下面重点介绍一下步行的三五七原则。
步行的三五七原则:三:指步行时间30分钟、距离3千米;五:每周活动5次;七:心率+年龄=170。
(四)动静适宜
1.动静适宜的含义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和静还应该遵循适宜、适度的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素问• 经脉别论》云:“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过度的劳累,容易积劳成疾。
2.五劳所伤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中医叫做五劳所伤,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庸之道的精神,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但是在太过和不及当中更强调太过的危害性。
3.怎样做到动静适宜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养性》中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应该让自己的身体处于一个经常的运动的状态,但是又不能够太疲劳。《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了养生的误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四、形神共养
思考?
形神共养是中医学治未病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如何实施?
所谓形神共养他所指的不仅要注意这个形体的保养,还要注意精神的调设,做到一个身体要健壮,精神要充沛,两者处于一个相辅相成的这样一个状态,才能够相得益彰。
(一)守神全形:清静养神,四气调神。导引练神,节欲护神,修性怡神等。
具体来讲,首先要清静养神,要在四季根据不同的季节来分别来调养人体的神气,还有我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通过传统的健身术来保养人体的精神,另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节欲可以固护人体的神气。最后,道德修养对于神气的保养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保形全神:起居有常,食饮有节。劳逸适度,避其外邪,坚持锻炼等。
通过身体锻炼使人的神智处于一个完美的、完善的状态,包括按时作息,起居有常,食饮有节。劳逸适度,特别是在流行性疾病发病的一个高峰期,我们应该避其外邪,坚持体育锻炼。形体强壮,对于一个人的精神健全有一个相辅相成的作用。
中医治未病的原则包括正气为本、天人相应、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四方面。 这四方面构筑了中医治未病丰富的理论体系。
谢谢医生的耐心,很好!
非常感谢胡医生。感谢您
好好好说的很全面,谢谢您医生。
感谢医生 非常的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