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孔雀非常的漂亮,特别是开屏的时候,可谓美轮美奂,十分美丽。可是孔雀很爱惜自己的羽毛,轻易的不会开屏。不过孔雀很小气,看不得别人比自己漂亮。一看到鲜艳亮丽的东西,孔雀就想把别人比下去,就会展开他珍惜的大尾巴。所以人们经常用鲜亮的丝绢在孔雀面前舞动,以看到孔雀开屏。
生活中,也有一些漂亮的“孔雀”在不停的展示自己的美丽。
孔雀心理
菲菲看到女友带了一枚30份的钻戒,在自己面前炫耀,回家立马让老公给自己买了个50份的钻戒带上。
萌萌看到同事们围着经理新买的lv包包夸奖,自己也赶快去买了一款更贵的。
小梦跟大家唾沫横飞的讲述难忘的香格里拉之旅,羡慕的大家直流口水,小文马上预定了下一周的马尔代夫7日游!
一群朋友谈论孩子的表现时,小红马上大肆宣扬自己儿子成绩如何出色,老师如何喜欢。格格中学时代的同学买了一辆跑车,格格眼红的不得了,可是家里的情况又不允许,她为此情绪低落了好久。
这种炫耀、攀比的心情和状态其实是一种“孔雀心理”,这是现代女性非常普遍的一种心理隐患。“孔雀开屏”是很华美壮观的景象,但多少也有爱炫耀又霸道的含义。一个人待人接物一旦出现“孔雀心理”,就容易陷自己于不停比较争胜的境地,而且常常是为了强出头而盲目攀比。
孔雀心理产生的原因
“孔雀心理”其实源于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社会太强调成功、成就,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浮躁心理,急于争胜求赢,惟恐落于人后。可是社会毕竟存在不同的阶层,各阶层所占有的资源比重又不同,就促使某些人想进入社会高阶层,或占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如果因种种原因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个人的自尊受挫,就会启动自我调节机制,即通过孔雀心理来达到心理平衡。例如,某人社会地位不高,他就可能通过在手指上戴四个金戒指,来显示其经济实力,从而补偿自己的社会地位。
“孔雀心理”归根到底也是一种膨胀的虚荣心。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讲述很多的就是面子问题,“面子”是一种社会地位,是达到社会所认可的成就而获得的声望。面子行为反映了中国人尊重与自尊的情感与需要,对面子的珍惜和爱护是昭示和维护自己荣誉、身份、地位的直接表现。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受到维护面子的心理训练,丢面子就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于是有些人为了不丢面子,通过“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来显示自我。
“孔雀心理”青睐女性和女人的表演特质有关。我们的社会倾向于男人选择,女人展示。当女人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无论是否情愿,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带艳丽的发卡,头花,让自己漂漂亮亮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习惯,也导致了女性喜欢做作,具有浓厚、强烈的情感反应,装腔作势、缺乏真实的情感,待人处世突出自我、浮躁不安。
孔雀女的心灵处方
每个人都会面对挫折、打击和种种压力,染上“孔雀心理”就很容易引起心理失衡,进而导致身心疾病。因为炫耀、攀比是没有止境的,因而快乐永远离自己遥遥无期。面对孔雀心理,我们需要如何调整心理健康呢?
首先,要改变认知,认识到虚荣心带来的危害。虚荣心强的人,在思想上会不自觉地渗入自私、虚伪、欺诈等因素,这与谦虚谨慎、光明磊落、不图虚名等美德是形成鲜明对照的。小时候是别人把我们推上舞台,要我们展示,而现在我们可以自己决定——我究竟是否需要展示。我们是判断自己价值的人,当我们的目标是不管其他人怎么考虑,只是要发展自己的内在价值。也就摆脱了外界赞许我们的需要,盲目的虚荣也就离我们远去了。
其次,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有人把奋斗目标定得太高,非能力所及,于是终日郁郁不得志,这无异于自寻烦恼;有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对自己近乎吹毛求疵,往往因小瑕而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避免挫折感,最好还是明智地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的成就,自然会心情舒畅了。不管我们怎么努力,我们都无法逃避成为自己。除了自己,我们还能成为谁呢?我们可以扮演和假装,但进行扮演和假装的人还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无法接纳自己,没有努力挖掘自己已有的东西,那么谁有义务接纳我们呢?
还要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的需要,必须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建立在社会责任感上。正确理解权力、地位、荣誉的内涵和人格自尊的真实意义。不要陷在自我的小圈子里,要有比较远大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同时要有丰富多彩的高雅生活情趣和适当的学习安排来充实自己。
我们要摆脱从众的心理困境。要有清醒的头脑,面对现实,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处理问题,摆脱从众心理的负面效应,形成独立的人格,做生活中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