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汉族,生于l921年8月,江苏省淮阴(今淮安市)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历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经络临床研究室主任、针灸教学研究室主任、针灸研究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等职,并成为最早参与组建卫生部国际针灸培训中心的教师之一。先后应邀到十几个国家几十个城市进行讲学和考察,努力向国际推广针灸。被聘为加拿大传统针灸学院名誉教授,美国美东中医针灸师联合会名誉理事,南斯拉夫针灸学会名誉主席,挪威针灸学校名誉校长等职。2009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合五味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有“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讲的是杂食的原则,就是说平素饮食不要过于单一,不要过于偏好,要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多种食物,混而食之,这样才能营养均衡,补精益气,为脾胃提供充足的能量来源。在日常饮食中,我没有特别嗜好或忌吃的食物,日常餐桌上的蔬菜、肉食都悉数笑纳。这正符合中医饮食调养中“合五味”的原则,即食不可偏,杂合而食,这样才能营养全面。
但“合五味”可不是简单地五味杂食。《素问·五脏生成篇》中有“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五脏之中,心需要苦味之物滋养,肺需要辛味之物滋养,肝需要酸味之物滋养,脾需要甘味之物滋养,肾需要咸味之物滋养,这是由于苦、辛、酸、甘、咸五味分别与心、肺、肝、脾、肾五脏彼此相宜的缘故。
气味合而服之,”合,相宜也。并不是把各种性味的食物混合食用,而是强调要注意将性味相宜的食物放在一起食用。食物的味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要与人体的五脏相宜。而要想做到五味与五脏相宜,还需要考虑五脏的虚实、五行生克补泻以及时令节气的变化等诸多因素。
宜清淡
清,对应着油腻;淡,对应着咸和重,过食油腻或口味过咸过重,对脾胃都是伤害。我祖籍江苏淮阴,口味素为清淡,老年后更不喜肥甘厚味,日常以粗茶淡饭为主。而相对于饮食清淡来说,我更注重情志的“清淡”。
中医重视七情致病这类内因,情志问题会导致许多疾病。而在情志上,清与淡分别代表着清心寡欲和淡泊名利,说白了就是欲望不要太多,挫折不要看得过重,正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养心为重。
在数十年的从医生涯中,经我诊治的患者有数十万人次,累积的病例单张摞起来与自己的身高差不多,其中以治疗中风、半身不遂、血崩(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咽炎、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病症效果尤佳。学校老师、医院同事均惊叹我的针灸效果,但我从不自满,依然虚心向别人求教,一针一师,一穴一师,一德一师,不断吸取他人长处,掌握更多的医疗技术,以便更好为患者服务。对首诊病人力求精准,治疗力求准确。在我的眼里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对针灸不擅长治疗的病种总是推荐让别的专家治疗。我作为工程院院士,和普通医生收一样的挂号费和治疗费,有时候病人远道前来求医,生活困难,就分文不取,有时还给予帮助。
生活中,我愿意与老百姓亲近。我从六七岁起就开始修习书法,亦医亦文,或篆或针,笔若蛟龙,神韵无穷。在长者的言传身教熏陶下,自幼就接触中国古代文化,养成了清雅高洁的品行,以及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对内在精神的调养,既要注意意志的锻炼,情绪的稳定,又要心胸开朗,清心寡欲,方能减少和防止情志的刺激,从而达到祛病延年长寿的目的。
吃暖食
我在日常饮食中从不吃生冷的食物,因为脾胃容易被寒气、湿气困扰,暖食对它最有益,暖可温暖脾胃,增加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暖不是烫,也不是凉,食物既不可以烫口,也不能凉胃,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度。
生冷的食物不仅仅只局限于大家所熟悉的冰激凌、冰棍和一些甜品上,还包括未煮熟的食物和凉拌的菜肴,这都应该算在“生冷”之内。大部分食品是不宜生吃的,特别是肉类,需要经过烹调加热后变成熟食食用才好,这样食物更容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千金要方·养性序》说“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唯须煮烂”,这对老年人尤为重要。
此外生冷二字,不仅指未熟的食物和冰凉的食物,还要包括性寒凉的食物。如果说五味总结的是食物的滋味,那么食物的性能和效果,则会用四气来代表,又称为“四性”。四气的寒凉与温热,从阴阳来分,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寒凉为阴,温热属阳,二者作用相反。而温与热,寒与凉之间具有共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性之中的程度差异。
除温暖的食物外,我还喜欢饮热茶,甚至夏季消暑解渴,也是以“热”制。热”比较好。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不仅仅是饮食养生的原则,也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温暖的食物所温暖的也不仅仅是脾胃,还有食者的心。几十年来,我处处以患者为本,不计个人利益,而对跟随学习的学生亦是关怀备至,为了鼓励外国学生学习中医针灸,坚持向每一位来华学习的国际培训班学员馈赠一幅书法。除了亲躬国际教学数百班次,培养了来自欧美、东南亚及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几千名外国学生外,还为国家培养了20余名针灸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继承生,主要有程红锋、杨金生、王宏才,胡金生、杨秀娟、李扬、郑其伟、程凯等,他们大多已成为针灸学科的骨干,活跃在国内外针灸学术界中。
饿才吃
我的饮食很有规律,我认为,养成饮食规律固然重要,但没有食欲时,勉强进食,或过分强食,脾胃亦会受伤。所以要分清楚我们到底是哪里饿,眼睛饿了看一看,舌头饿了舔一舔,肚子饿了,才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而现实的情况中,吃饭这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却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容。仔细想一想,我们现在有哪一顿饭是真正为了肚子去吃呢?不是眼睛饿了就是舌头饿了,聚会、应酬、商务会谈、工作餐等。
正确的做法是吃下一餐时,摸着自己的肚子,问问它:你真的饿了吗?
当我们的确不在饭点儿,却又真正感觉肚子饿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在一次接受《时尚健康》杂志采访时这样回答:“工作忙、用脑过度时,两餐之间有时会感觉到有些饿,我就吃一两块豆腐干或小点心,垫一垫。”注意哦,不是大吃一顿,而是垫一垫,强调的还是以三餐为主餐,加餐只是垫餐,既然胃发出了要进食的信号,就吃一点嘛,你不能对此不闻不问,不能因为规矩、场合,甚至某些精神因素(比如减肥)的影响而拒绝回应身体的要求。让身体既不处于过饱的状态,也不处于过饥的状态。这正符合中医饮食调节中的“食饮有节”的原则:进食定量、定时。当然也不要一次进食过多了,因为还没有到胃正常工作的时间呢,保持三餐的节律性也很重要。
讲卫生
我们只顾着要求做饭菜的人要注意卫生,却忽略了自己吃饭时的心境,是专心于食物,还是忙乱于其他。用心去体会,简单的食物也可以带给你美味、营养和享受,也许这正是食物要告诉你的,食物也有性格,需要你用心来倾听,也需要你用心来搭配。这就是在用餐过程中需要注意“食不言”——吃饭专心,心平气和,脾胃才能不受过怒、过喜、过思、过悲,过恐的负面情绪影响,而专心发挥它消化食物、运化精微、化生气血的作用。
说到吃饭时生气致病,不能不提到一次生气事件。我一生治学严谨,对学术问题更是较真儿,非要争出个子丑寅卯来,即使上了年纪,这个脾气也始终没改。记得大约5年前,一次在大学里举行一个项目论证会,邀请我和几位专家组成论证专家组,会上与另外·‘位资深专家在一个学术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各持一词,争执不卜,到了午餐时间也不罢休。于是从会场一路争执辩论到餐厅,谁知一进餐厅坐下吃饭,就一言不发了,大家觉得很奇怪,就问为什么,我说道:“食物有食物的灵性,它们不喜欢我吃饭时不专心,我的脾胃也有灵性,它们也不喜欢吃下带情绪的饭菜!哈哈!”一句话,逗乐了大家,也让学术争鸣不伤朋友和气,也许这就是我坚持的“不生气的大智慧”吧!
七分饱
有句俗语说的好,“欲得小儿安,需得三分饥与寒”,其实成人也是一样,太饱伤胃,太饥伤脾,吃饭以“七分饱”为宜,不仅为了体型的美,更为了健康。我在进餐时虽然对各种食物都不挑剔,但每类食物都适量而止,绝不多吃,每餐只吃七分饱。
如果一不小心吃多了,怎么办呢?可以按摩腹、促运化。
腹部按揉能保健养生,在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记载·我国唐代名医百岁老人孙思邈也曾经写道:“腹宜常摩,可祛百病。”摩腹可以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活跃,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地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防止和消除便秘。睡觉前按揉腹部,有利于人体保持精神愉悦,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对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揉腹部能平熄肝火,心平气和,血脉流通,可起到辅助治疗的良好作用。
食有节
选择与人体相宜的食物,合理搭配,适量而止,避情志所扰,远寒热刺激,这是饮食的节制;一日三餐,规律进食,顺应四时,饿了就吃,这是饮食的节律;少盐少油,饱而不食,食而不言,这是饮食有节。
除了吃什么、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吃到什么程度外,我在饮食养生中还强调要注意节气的规律。在不同的节气,注重不同的饮食养生原则和饮食搭配方法,例如“春生”之节多甜少酸,呵护肝气;“夏长”之节多进粥汤,清凉解暑,呵护脾胃,“秋收”之时多食酸味果蔬,收敛肺气,养阴润肺;“冬藏”之节少食生冷,养藏阳气,等等。二十四节气,各有饮食养生之法。
非常感谢,态度很好
很好
热心解答
很耐心,非常专业
很好很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