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窦性心率震荡
1 窦性心率震荡1999年由德国慕尼黑流行病和医学技术学院以及英国圣乔治医学院的学者对室性期前收缩后心率的双相变时性变化--窦性心率震荡--开展临床试验研究后提出,并认为这是一项心肌梗死后死亡高危患者可靠的预测方法,Schmidt的文章刊登在著名的Lancet杂志上 。
是指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 HRT)是指一次伴有代偿间歇的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的窦性心率先加速随后心率减速的现象。
2 其发生机制主要有两方面:1)压力反射,基本变化过程为:室性期前收缩→血压降低→心率增快→代偿间期→血压升高→心率减慢。2)室早的直接作用,室早是心室收缩提前发生,心室充盈不足,射血量减少,同时不同细胞膜上离子通道尚未完全恢复,使心室机械电活动异常,心室收缩不同步,从而导致室早后初期的动脉血压下降,随后由于室早后的长代谢间期使心室的充盈期随之延长,舒张末压增高,,根据starling定律,其后的射血量也会增加,从而使代偿间期后动脉血压上升,上述动脉血压的变化必定会影响窦房结动脉,窦房结动脉内压力及变化可以牵拉窦房结,对窦房结的自律性产生影响;室早后初期的动脉血压下降,对其自律性产生正性变时作用,随后的动脉血压升高引起负性变时作用。此为,室早时可一过性的增加窦房结的血液供应,并使心房内压力稍微增加而刺激bainbyidge反射和一直迷走神经,从而提高窦房结的自律性,室早收缩时,心室和动脉的机械牵拉对心房肌及窦房结局域也可发生直接作用,使窦房结激动提前发放。
3 窦性心率震荡可作为心肌梗死死亡率,心脏骤停的独立预测因子;以及作为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评估,临床上需要重视此项指标的检查,指导临床预后,合理的治疗患者。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
非常又耐心,解答详细。
很好,回答的很好,很OK
对你的服务非常满意!再这谢谢了!
好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