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120健康网为你提供专家咨询服务,从找到专家到得到答案只需60秒
离线
王德才 中西医结合科  | 医师

  • 1919接受咨询
  • 157点评用户
  • 0.00综合评分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浅谈人参治疗外感病症

发布时间:2011-08-03 13:58:06  0人已访问

 

浅谈人参在体虚外感中的应用

提要  按八纲辨证,任何疾病都可以分为虚实,感冒也不例外有虚实之别。教科书将辩证为虚的感冒称之为体虚外感,《素问 骨空论篇第六十》云:不足则补,有余则泄补虚首选药物就是人参。本文收集前人论述,和若干以人参为主治疗感冒的医案,并针对目前外感病治疗的现状及存在的误区,从理论及临床实践两方面论证虚人外感用参的正确性。

关键词  体虚感冒 人参 正气 辩证

一、 外感的治疗与误区

感冒是一种最常见疾病,它是感受、触冒风邪、寒邪等六淫之邪或时行病毒侵袭人体所导致的常见病,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不适症状。身体健壮者即使不治疗一般57天可愈。一般情况下,外感表证的治疗大法以“透邪”为首要。(感冒的透邪,稍微解释下)对外感表证的治疗,六经辨证重在三阳,卫气营血辨证重在卫分气分,三焦辨证重在上焦,三种辨证方法重心都在透邪。

但是在临床上常常遇到这样一部分患者,感冒很长时间,甚至历时一两个月不愈。还有的患者,只要天气一变化,就会感冒,而治愈后没过几天,又会反复发作,以小孩和老人最为多见。对于这类感冒就不能仅以常规的透邪方法来处理。这属于虚人外感范畴。虚则补之,但是人们普遍认为,感冒时吃补药有几大害处:首先,治感冒需要发汗解表、驱散病邪,而补药非但没有这种功效,而且壅滞肌表,有碍发散外邪,闭门留寇。其次,补药滋腻碍胃,导致中气壅滞气机不畅,这不利于患者调养身体、恢复健康。现在感冒的治疗,正是受到这种忌用补品、以免留邪的框架,泛用一般感冒通剂,不管患者来诊时的病理状态,即使虚象明显,亦不敢大胆扶正,使感冒小疾,流连多日不解。

因此遇到虚人外感的情况,当权衡邪气的盛衰和正气的强弱,当正气虚弱为主,而邪气轻浅的情况,可以采用扶助正气的方法,当正气恢复,抗病能力增强,不需祛邪,而邪气自除。如张景岳谓:“若甚虚者,既微补且无益,而但以治标为主者必死。”

二、外感用参的理论依据

临床将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体虚感冒。但是不论何种感冒,都与人体正气有密切的关系。《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谓:“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腠理疏懈,卫外不固,外邪乘袭故而生病。有虚在先,扶正即为第一要务。但是很多临床医生囿于“闭门留寇”之见,不辩虚实,非辛温即寒凉,伤伐正气,终至表邪入里生出种种变症。

治疗感冒以及一切疾病首选应该辨清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治疗根本大法。补虚最佳首选药物即是人参。《神农本草经》谓之能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古今名医方论》曰:“盖补中兼发,邪气不至于流连,发中带补,真气不至于耗散”。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使用人参的方药有35方次之多

三、历代医家谈外感用参

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喻嘉言[1]谈到伤寒病用人参入药乃扶正祛邪之功。“盖人受外感之邪,必先发汗已驱之”。伤寒病开始以发汗之法,若患者元气旺盛,外邪即可乘药势而外出,若患者元气素弱,“药力虽欲祛邪外出,但其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去生远矣!”所以体质虚弱之人,用人参入药三五七分,于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用,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病情得以缓解。

吴洁[2]认为,疾病全过程是一个正邪交争的过程,邪正对比关系的变化决定疾病的发展方向及转归,其关键在于正气的强弱盛衰。人参以补见长……仲景多以人参配伍解表、清热药治之,以扶助正气,逐邪外出

范氏[3]将体虚感冒分为四类,气虚感冒,血虚感冒,阳虚感冒和阴虚感冒。对于气虚感冒,治疗上宜益气解表,调和营卫,方用参苏饮加减。同时认为久病耗气损血者可长服人参养营汤加减。陈氏[4]认为阳虚感冒应助阳解表,方选参附再造丸加减。本方助阳益气与疏表散寒并投,使发汗而不伤正,补益而不恋邪。

丁元庆教授[5]总结了历代医家在外感热病治疗中应用人参的经验,指出伤寒邪在三阳属表实热证,皆有用人参之方。温病无问卫气营血俱属热证,人参亦可随机而施,则知外感热病中邪实不是人参的禁忌症;而正虚主要是气虚或气阴亏虚,或阴津亏虚,或邪气深入而正气不支,却是人参的适应症。气液虚而欲脱,则人参又为固脱之首选。邪气不除,正气永无恢复之机,固外感热病之用人参,虽是扶正补虚,其要义确是扶正达邪。

四、单味人参治外感验案

以下是古今在治疗外感时单用人参即见效的验案。

1、一妪年七旬伤寒,初起头痛身痛,发热憎寒。医以发散,数剂不效,淹延旬日,渐不进食,昏沉,口不能言,眼不能开,气微欲绝。与人参五钱,煎汤徐徐灌之,须臾稍省,欲饮水,煎渣服之顿愈,又十年乃卒

2、一男子50余岁,病伤寒咳嗽,喉中声如鼾。与独参汤一服而轻。再服而鼾声除。至三四服,咳嗽亦渐退,凡服参三斛而愈。

3、内人年已花甲,素患痰咳,入冬又发,喘咳难止。遂投二陈汤服则洞泄不止,余思良久,素体虚弱,元气亏损,复泄泻又亏其气,急投红人参30g,水煎急服,泄止喘平。 

4、谢某某,男,6个月。患儿外感后腹泄多日,泻下水样便。当地医给予输液,肌注抗生素,服止泻药等中西药并进而罔效,家人遂邀钟师往诊。症见患儿神情淡漠,睡中露睛,四肢发凉,腹壁起皱襞而无弹力,自有微汗,息微音低,口唇淡白无华,钟师仔细辨证,认为患儿脾胃素虚,加之腹泻多日,所见一派泻利过损脾阳之候,症情险急。即投予:石柱人参3g切片米炒),嘱炖汁少与之灌服。药后小儿安睡至当晚子时,即能醒目思乳,腹泻亦止。翌晨,患儿精神大振,想吃羹汤。复以参苓白术散加白蔻仁1粒,藿香2g,水煎服,连投两剂,调理自愈。 

上述病例再次说明只要辩证是虚,用参无碍。反之该补不补,却一味攻邪必然伤正。虚补实泻,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这是辨证论治基本大法。

五、外感用参注意事项

目前国内外对于人参的误用滥用问题日益重视,甚至提出了“人参滥用综合征”[7]这个概念。因此在临床上治疗外感病的时候,如需应用人参,必须先辨证论治,因此类药为虚症而设,凡身体健康而无虚症者,不易应用,邪实而正气不虚者,不宜乱用补虚药,以防“闭门留寇”。补气药多甘壅滞气,湿盛中满者忌用。这就要求临床医师必须准确辩证出患者究竟是虚症还是实症,这是关键问题。要判断是否是人参的适用症,切不可一味满足病人之需而滥用补药。如不当补而补,缓补而峻补,人为地破坏机体内的阴阳平衡,则将酿致祸端。正如《儒门事亲》言:“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平稳,误人不见其迹,且曰:‘吾用补药也,何罪焉’?病人亦日:‘彼以补药补我,彼何罪焉’?虽死也不知觉”。殊不知补之不当,犹如关门留寇或稣湮洪水。

总的说来:当形体不虚,病症挟实之时,都应谨慎服用人参;而体质强实,邪盛病实,则不宜人参进补。当感冒初起时,心情恼怒时,食积胀痛时,更应慎用人参[8]。常有低热、口燥、心烦、便秘、阴虚火旺、盗汗潮热、鼻子出血、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牙齿出血及急慢性咽炎等,“火热”症者都不宜服用。

六、小结

人参性平、味甘、微苦,微温,入脾、肺经,大补元气。在体虚感冒的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论比较含混,不明确。你的文中,好象是说,是否用参关键要看病人是否体虚,只要有虚象,就可大胆用参,不必囿于“闭门留寇。】因此外感用参,不必囿于“闭门留寇”之见,但要运用中医辩证施治原理,准确把握人参的适用证和禁忌症,切记滥用。

参考文献:

[1]龙奉玺.喻嘉言《寓意草》辩证应用人参之探讨[J].吉林中医药,2008,10(28):773.

[2]吴洁.以邪正观探讨仲景用人参组方心法 [J].中医研究,1997,2(10):14.

[3]范伟赢.体虚感冒的中医辨证论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30):12.

[4]陈晓娟.体虚感冒辩证举隅[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5(20):499.

[5]丁元庆.外感热病用人参规律探讨 中国中医急症,1998年第七卷第一期 28

【6】李蕴华 钟明远治小儿腹泻用药经验《新中医》1994年第6 6

【7】林丽娟,李淑萍. “人参滥用综合征”浅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10) 

 [8]施仁潮,等.主编.人参健身百宝箱[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2003.30-33

亲,我能为你提供的服务!120健康网担保,医生服务不满意请投诉并全额退款于您。
指定咨询


购买后,您可以:
随时向我在线咨询1次

9.00元/次 点击查看>
健康顾问

签约健康顾问后,您可以:
1、随时向我咨询,不限次数
2、可以向我电话咨询
3、获得我的回访

暂未开通
最新服务评价
2015-03-17  | 山东省淄博市

非常感谢,态度很好

2015-03-16  | 河南省安阳市

很好

2015-03-08  | 黑龙江省黑河市

热心解答

2015-03-03  | 北京市房山区

很耐心,非常专业

2015-02-20  | 广东省惠州市

很好很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