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120健康网为你提供专家咨询服务,从找到专家到得到答案只需60秒
离线
韩栋 中医综合科  | 主治医师 执业编号: 141370000002881

  • 0接受咨询
  • 0点评用户
  • 0.00综合评分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代脉溯源

发布时间:2011-12-25 15:28:26  0人已访问

  

首先我们要清楚,脉代不能等同于代脉,代脉一词并没有出现在《内经》中。很多医家引用《内经》的论述,认为代脉在内经中具有以下几种意义【1】,即:①止;②脾的正常脉象;③有规律的歇止脉;④脾的真脏脉。列举其相应的4条原文描述,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曰:“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灵枢·根结篇》曰:“持其寸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五脏皆受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不难发现,上述前3条的“代”字完全可以使用其他具有“止”的含义的汉字代替,“代”仅仅是作为一个形容词(止歇),而不是具有诊断性标志的代脉;其具有诊断意义的部分在于:“数动一代”、“但代无胃”、“(五十)动而(不)一代”。第4条的脾真脏脉代,仍然不出止的范畴,相应于脾土的特性,理解为一种缓的代称也无不可。

由此我们认为:《内经》“代脉”还不能称为一种脉,而仅为一种象。

《内经》中并没有对结脉的具体描述,记载结脉脉象最早的书籍是《难经》。《难经·八十一难》曰:“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伤寒论》首次将结脉和代脉合称为结代脉:“心动悸,脉结代者,炙甘草汤主之。”并认为:“脉来缓,时一止复来,名曰结”;“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王叔和在《脉经》中描述了24种脉象的体象,其中代脉的体象是:①“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②“脉五来一止,不复增减者死,经名曰代。何谓代?脉五来一止也;脉七来是人一息,半时不复增减,亦名曰代,正死无疑”。很明显,这两条分别传承了张仲景与《内经》中的说法。至后世又如《濒湖脉学》中:“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至还入尺,良久方来。”《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诀要》中:“四至为缓…缓止曰结…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至数不乖,代则难痊。”注解中说:“四至缓脉,时而一止,谓之结脉…结促之脉,动而中止,即能自还。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须臾复动,或十至或二、三十至一止,其至数不乖,谓之代脉。”

纵观这一发展过程,脉代作为代脉成型的脉象群主要可由三部分组成,即:①“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的体状群;②“脉来‘动’而中止”、“来‘数’中止”的脉率;③“至数不‘乖’”、“其至数不‘乖’”的不固定停顿:代脉出现的间隔是可以变化的(即:可几十动一代,也可以几动一代,动代的变化可以反应疾病的转归),但在一段时间内动代的频度是固定的(即:类似于止有定数的歇止脉)。代脉不是内经中“脉代”的传承,而是“数动一代”、“但代无胃”、“(五十)动而(不)一代”的整体,并且进行了完善。由此可见,中医二十八脉的产生也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由象发展为一个脉象群,那么仅仅根据古文中的某条记载就断章取义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亲,我能为你提供的服务!120健康网担保,医生服务不满意请投诉并全额退款于您。
指定咨询


购买后,您可以:
随时向我在线咨询1次

100.00元/次 点击查看>
健康顾问

签约健康顾问后,您可以:
1、随时向我咨询,不限次数
2、可以向我电话咨询
3、获得我的回访

暂未开通
最新服务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