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心衰的温补法,是温、补两种治法的综合,可以细分为益气、温阳、补阳、通阳四种治法。从体用性理论来讲,益气、温阳是补阳气之用,补阳是补阳气之体,至于阳气之性,是依托于体、用而生。笔者认为,所谓的“通阳”法,正是针对阳气之性的关键治法,扶阳学派同样重视通阳的应用。一般而言,体虚则补体,用虚则补用,体虚多伴功用异常,而用虚则体未必虚。故出现耳鸣精滑、筋虚骨冷等阳体不足之象,则加用鹿角、苁蓉等以补阳体,兼加用益气扶阳之品,在慢性心衰病程中,多在久病病程晚期或素体不足的患者出现;而对于阳体不虚的病患,益气方药如人参、黄芪等多贯穿治疗的始末;当出现畏寒、四末冷等症状时,说明阳用已衰,失却温煦之功,则姜附桂剂随宣使用。至于通阳法,张氏认为,通阳的目的就是以各种手段来疏通“郁遏”的阳气,恢复其正常的升降出入运动。可见,通阳法并没有具体的形式,且不能独立于益气、温阳、补阳三种治法而单独存在,但若阳郁不舒,则其他三种治法则不能取得其应有的使用效果。然而,目前为数不多的论述通阳法的医家,其对通阳的理解却难以让人满意。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活血化瘀、化痰除湿、通络除痹等治法就是通阳法,但使用以上治法是否真能达到通阳的目的,或者说以上治法是否适用于“通阳证”,笔者持怀疑态度,至少现代中医界尚无对通阳法的权威认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