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真正的“爱”
一直以来对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不甚了解,对给予什么样的“爱”才有利于对方的成长也一片茫然。现在知道了真正的爱应该是“无条件和有理智”的,不论是对子女还是对恋人。
所谓“无条件”,就是不论对方是英俊还是丑陋、是聪明还是愚笨、是外向还是内向……,我们都要无条件地爱他,绝不能因为他的某一方面的缺陷而歧视他。所谓“有理智”,就是当对方犯错的时候,要及时提醒和批评,不能陷入溺爱。当然,批评的时候要语气温和、就事论事,不能伤害对方的人格尊严,并讲究方式方法,做到有效交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曾经说过:“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和有效的监督”。这段话很全面地诠释了什么是“无条件和有理智的爱”。
二、“爱”是需要后天学习的能力
爱的能力是指我们主动跟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虽然渴望被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但主动去爱却是我们需要在后天培养的能力。
爱的能力首先要看我们的内心存储了多少爱,也就是说可以给予他人的爱有多少,这种“存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的父母。父母如果给予了我们大量的无条件和有理智的爱,我们内心“爱的粮仓”就会装满爱的粮食,就会有能力向别人付出爱。
但是,父母不可能陪伴我们一辈子,而且他们年龄增大以后还需要我们爱的回馈,所以我们需要去寻找其他的能够给予我们源源不断的爱的人。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一般都是眼光向上,希望能有一个异性象言情小说里的主角那样对自己一见钟情,而且永不变心。然而这种理想的爱人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所以我们的美好愿望屡屡落空,甚至身心遭受严重创伤,不敢再相信爱。
那除了期待别人的爱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其他更好的途径呢?我们还可以自己给自己爱!甚至有心理学家说,他爱只是假爱,自爱才是真爱。当我们学会爱自己以后,我们内心“爱的粮仓”就会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我们完全有能力自给自足,也就完全没必要向别人乞讨爱。如果有人爱我们,那只是锦上添花;如果没有人爱,我们也不会“挨饿”!
三、光明正大地“爱自己”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别人,唯独不提爱自己,使我们误以为爱自己是不应该的,是自私、是自我为中心。其实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冲突的,恰恰相反,只有懂得正确地爱自己的人,才有能力真正爱别人。而不懂自爱的人,总是渴望被爱,又时刻害怕失去得到的爱,根本没有能力再去爱别人。
这里所说的“爱自己”,是指要爱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也称为“内在小孩”),而不是表现给大家看的虚假自我(也称为“道德自我”或“内在父母”),如果只爱讨人喜欢的虚假自我,我们就会陷入“自恋”,把爱封闭起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爱自己呢?自爱的第一步是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心灵深处的“内在小孩”,才能跟他对话。我们要让自己的“内在父母”变得慈爱,懂得欣赏和爱我们的“内在小孩”,可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让“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对话,肯定他、赞美他、鼓励他,给自己的潜意识输送积极向上的信息。一句句简单的肯定、赞赏、鼓励,就是爱的营养,内在小孩“吃饱喝足”以后,就会逐渐成长。日积月累,我们的“内在小孩”就会成长为一个成熟、自信、宽容的“成年人”,他就能够在生活中独挡一面,就有能力选择自己想走的路。而我们的“内在父母”,这个时候就可以退到他的背后,微笑着支持他、鼓励他,而不用再为他拿主意或者挡风遮雨了!
当然,我们在爱自己的时候,也要给自己“无条件和有理智的爱”,这样的爱才会促进我们的心理成长。否则,就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对自己无原则地溺爱,让我们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自私的人。
要做到既爱自己又不自私其实也不困难,只要我们能真心认可“人人平等”的观念,明白不但自己值得爱,其他的人(不论高低贵贱、远近亲疏)也跟自己一样值得被爱,这样,当我们的内心因为自爱而“粮仓”充实的时候,就会自愿分出一些“爱”来给别的有需要的人,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具有强大“正能量”的广受欢迎的人。
只要学会了“爱自己”,我们就不会再感到孤单寂寞,也不会再渴望得到别人的爱,更不会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对于自己选择的路,都会有信心自已走好!
一点用也没有,而且感觉对我有偏见
劝导内容很奇怪。好像我不恋爱没有性生活导致的我觉得抑郁
我问的我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她是心理医生,这怎么分配的啊,我还是花了10元钱,真坑啊
很好看我很喜欢!哈哈!不错不错
耐心一点,看患者怎么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