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胀麻醉下小切口皮下修剪结合微小切口引流治疗腋臭 (本文已在杂志公开发表,请勿抄袭)
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 陈从柏 李振刚 (431700)
治疗腋臭的方法较多,如局部外用药物,皮下注射,梭形切除或采用“Z” 形或“S”形切口行腋臭皮下剥离术,虽然避免了张力缝合带来的增生疤痕,但仍然存在较长切口,影响美观。我们自2006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肿胀麻醉下小切口皮下修剪结合微小切口引流治疗腋臭52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1.1 本组52例,均为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门诊就诊治疗的腋臭患者,男性20例,女性32例。年龄16~42岁,平均26岁。病程3-28年,均为双侧发病。5例曾接受过激光、硬化剂治疗,按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分为轻重两度,以对面距离30cm裸露腋部能嗅到轻微臭味为轻度;直接可闻及较大臭味为重度。47例重度,轻度5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双手上举置于脑后,修剪腋毛,用龙胆紫沿腋毛边沿标记,常规消毒铺巾,用0.05%利多卡因加1:100万肾上腺素局部肿胀麻醉。每侧腋窝皮下注射肿胀液200ml,使局部肿胀变硬,皮肤变白。在腋后沿沿腋皱襞取0.5~1cm的小切口,术者右手持小直剪从切口伸入贴在真皮下呈放射状向四周潜行锐性分离,达到腋毛区边缘外2cm。分离时以左手食指用力将皮肤压向剪刀,使剪刀紧贴真皮基地剪切,将皮瓣上的脂肪连同部分真皮剪下,去除位于其中的大汗腺及毛囊,成为游离的小碎快。以盐水冲洗后,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在所修剪的全厚皮上用11号尖刀片戳口形成2-5mm的多个微小切口,每个微小切口间隔1-2cm左右,使皮下渗液自然引流,0号丝线缝合腋后沿小切口,在两侧置3对打包缝线,打包固定以压迫封闭死腔。横8字弹力绷带加压包扎,7天拆除包堆并伤口拆线。1.3疗效标准:术后6个月在未清洗条件观察.活动出汗后30cm内未闻及异味为痊愈, 活动出汗后30cm内可闻及异味为显效, 活动出汗后30cm外可闻及异味但较术前轻为有效,较术前无改变为无效.
1.4结果 本组52例术后经过6~24个月的随访,痊愈50例,显效2例,无伤口感染现象。无一例皮下血肿发生,无一例皮肤坏死,术后6个月观察切口无明显痕迹。
1、5 典型病例 患者孙xx,女,22岁,患者自13岁开始出现腋臭,腋窝多汗,严重影响日常学习工作及生活,先后曾进行了激光治疗和硬化剂注射治疗,疗效不佳,于
2 讨论
2.1 本手术的优点是通过极小的切口,用小剪刀进行真皮下分离修剪并去除部分真皮以达到治疗腋臭的目的,刘子健[1].报道真皮内存在部分大汗腺,祛除部分真皮可很好预防术后复发.我们皮下修剪范围达到腋毛边缘外2cm,李菊妹[2]报道腋毛边缘外2cm内仍有大汗腺存在,同样我们通过扩大修剪范围也很好的预防术后复发,
2.2肿胀麻醉(TumescentAnesthesia),又称肿胀技术(Tumescenttechnique),肿胀麻醉最早由Klein在1987年提出,又称“超量灌注麻醉”,即将大量含肾上腺素及利多卡因的溶液灌注到皮下,使皮下组织及其结构产生水肿、细胞组织间隙分离、压迫微小血管使之闭锁,由此达到局部麻醉止痛、止血及分离组织的作用。肿胀麻醉自1987年被Klein首先提出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完善,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用于吸脂手术,目前已成为脂肪抽吸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使术中出血甚少。在小切口治疗腋臭过程中由于是采用皮下剥离修剪技术,难以在直视下结扎止血,笔者采用上述肿胀麻醉技术,可使术中出血甚少,且麻醉安全有效,并且采用多个微小切口自然引流的方法,不必放置引流条。术后不必换药,减轻了患者痛苦。
2.3 包堆法加压包扎的优点,切除大汗腺后的皮肤相当于全厚皮片,打包堆有利于皮片基地充分贴伏,且术后用弹力绷带包扎有包扎可靠不易松动的特点。有利于血液循环建立,避免皮肤坏死,同时避免死腔血肿形成。笔者所采用的肿胀麻醉下小切口皮下修剪结合微小切口引流技术治疗腋臭,对手术方法、麻醉及术后包扎均进行了改进,减少了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子健张明谏 小切口皮下修剪治疗腋臭 天津医药2005Vol.3No.3.166
2李菊妹 刘小舒 王屋金等 腋臭手术范围与疗效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中华整形外科
杂志 2005Vol.12.3.239-240
3 秦鸿志 朱丹彪龙晰 微切口皮下剥离搔刮法治疗腋臭分析 广西医药 2006 Vol.28No.5.737
4 李跃军 万璠李望舟等 腰腹部吸脂大容量肿胀麻醉安全性分析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05Vol.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