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中毒(zinc poisoning)主要由于应用镀锌的器皿制备或储存酸性饮料,此时酸性溶液可分解出较多的锌以致中毒。其他原因为误服药用的氧化锌(常用为收敛剂)或硫酸锌(常用于治疗结膜炎)或大面积创面吸收氧化锌(常为轻度收敛或防腐的扑粉)等。误用锌盐后出现口、咽及消化道糜烂,唇及声门肿胀,腹痛,泻、吐以及水和电解质紊乱。重者可见血压升高、气促、瞳孔散大、休克、抽搐等危象。
锌中毒要与其他金属中毒相鉴别。职业接触中比较常见的金属中毒有,铅、锰、汞、砷等等。
其他职业长期慢性接触金属及其化合物种类还有铝、铬、镉、铜、镍、锡、铊、钡等,它们分别对不同的脏器造成损害,如果出现中毒症状,应及时到职业病专科进行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1、空气、水源、食品被锌污染以及电子设备的辐射均可造成锌过量进人人体。
2、临床误治,若大量口服、外用锌制剂或长期使用锌剂治疗,都可以引起锌中毒,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厌食、倦怠、昏睡等。
3、意外口服氧化锌溶液,其腐蚀性强,出现急性腹痛、流涎、唇肿胀、喉头水肿、呕吐、便血、脉搏增快、血压下降。严重者由于胃肠穿孔引起腹膜炎,甚至休克而死亡。
4、吸人氧化锌烟雾,引起金属烟尘热,多见于铸造厂工人。患者工作后口中有甜味、口渴、咽痒、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胸部发紧、有时干咳。工作后3~6小时发病,先发冷后寒战,继后高热,同时伴有头痛、耳鸣、乏力、四肢酸痛,有时恶心、呕吐、腹痛,脉搏、呼吸增快,肺部可听到干性哕音。发作时血糖暂时上升,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尿中有叶啉、尿胆素。体温下降时可出现大汗,症状逐渐消退,2~3日后才好转。经排锌治疗2周后可痊愈。
5、慢性锌中毒临床表现为顽固性贫血,食欲下降,合并有血清脂肪酸及淀粉酶增高。有人报道,长期过量摄取含锌食物会影响铜代谢,造成低铜,锌、铜比值过高,可影响胆固醇代谢,形成高胆固醇血症,并使高密度脂蛋白降低20%~25%,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
误用锌盐后出现口、咽及消化道糜烂,唇及声门肿胀,腹痛,泻、吐以及水和电解质紊乱。重者可见血压升高、气促、瞳孔散大、休克、抽搐等危象。
临床体格检查:患者通常伴有高热达38—40℃,可伴有头痛、头昏、乏力、大汗、肌肉及关节酸痈、耳鸣等,类似“疟疾”的发作。同时有呼吸道症状,亦可有消化道功能紊乱,重者有神经系统症状如痉挛、谊妄及意识模糊。体检可发现脉速、咽喉部充血、两肺于哆音、呼吸音粗糙等;反复发作者,可有肝肿大、压痛、转氨酶升高、贫血等。
实验室检查:血液中锌元素检查,可见明显增高。
1、改善生产条件、降低空气中铅浓度:生产设备应做到机械化、自动化。尽量减少铅尘、铅烟的接触。控制溶铅温度以减少铅烟的产生。铅尘多的工序可采用湿式作业。利用无毒的物质代替铅,如油漆中的颜料以钛白代替铅白,以铁红代替铅丹等。采用各种技术措施降低空气中铅浓度,并定期进行监测,使车间空气中铅浓度不超过最高允许浓度:<0.03mg/m3、铅尘0.05 mg/m3。
2、加强工人个体防护和医疗监督:工作时应穿工作服,带过滤式防铅口罩。不得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和宿舍。下班和饭前洗手。不得在车间吸烟、进食。定期进行工人健康体检。落实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措施。③避免意外食进过量的铅化合物:防止食用铅污染的食物和饮料。用含铅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不得过量。
吸入重者可并发支气管炎、肺炎及肺水肿,并出现呼吸困难、缺氧及发组等。长期吸入硬脂酸锌粉尘,可引起尘肺而有咳嗽、咳痰、气急、咯血、胸痈等。
误服重者可出现呼吸急速、脉速、血压升高、瞳孔扩大、抽搐、昏迷及休克等,甚至死亡。稍迟或在暂时恢复后,出现肾脏损害,出现腰痛、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