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交恐惧症(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SADC)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情绪障碍,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众所周知,生活质量的下降程度体现了疾病对人的危害程度。研究发现,心理障碍儿童生活质量在社交恐惧儿童认知成份、情感成份、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生活环境、自我认识、抑郁体验、焦虑体验与正常儿童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SADC儿童需要获得更多的、更全面的关心和帮助。
a、教养方式 虽然新近的研究着眼于社交恐惧症,但无论那一类恐惧症皆与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教养方式有关。如:过分严厉和教条化的教育,会使人的心理成长过程单一,使其社会理解和适应能力相对较低,难于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判断;过分粗暴或压抑的环境,也会使人的正常心理发育受到扭曲,对外界事物出现错判或误判。
b、遗传及性格因素 此症与人的性格特征有关。比如,3岁以前表现胆小、羞怯者,成年以后往往较容易发生社会交往恐惧症。遗传因素在恐惧症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c、生物学因素 有人推论,恐惧症患者可能存在突触后5-HT能受体超敏感的可能。
不是由于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等所致。
在陌生环境中表现为过分害羞、尴尬,对自己的行为过分关注、或进入新环境时自己感觉到痛苦和身体不适,或出现哭闹、不语、退缩。
儿童社交恐惧症典型症状
1.在公众场合,如幼儿园、游乐场、公园、商场、亲戚家,孩子感到极度的恐慌、紧张;
2.在一些多人的场合,孩子怕与同伴、大人面对面地交流,或者即便交流了,也是在极度的惊恐之中度过的;
3.孩子不敢直面陌生人,更不敢与他们交谈,或者见到陌生人就心慌耳热。
家庭治疗内容为: ①改变父母的教养方式; ②解决家长自己的心理问题; ③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
行为治疗—系统脱敏疗法的步骤: ①先由父母陪同去接触陌生人,特别是同龄的小朋友,由陌生—认识—熟悉,扩大交往范围,达到降低与人交往时恐惧、焦虑的目的;②通过玩具、书等吸引其他小朋友主动和他交往,让孩子独立的、被动的交往; ③鼓励孩子和相对熟悉的小朋友主动交往,增加交往的次数; ④通过大量人际交往的学习、锻炼,增强自信心,能主动去和小朋友交往,面对陌生环境焦虑、紧张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