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性骨囊肿(ABC)是一种较少见的类肿瘤疾患,多见于青少年四肢长骨及脊椎椎板,发生于髋臼的动脉瘤性骨囊肿极为罕见。
1、孤立性骨囊肿:多见于四肢长骨,常为中心型,呈对称性轻度膨胀的骨坏死,周围为致密硬化带。囊壁外缘光滑整齐,内缘则不光整。随骨骼生长逐渐移向骨干,常因病理骨折而发现。
2、巨细胞瘤:发病年龄较大,病变多位于长骨端的关节下方,关节面常为肿瘤的部分轮廓,由于肿瘤纵行、横行生长差不多,故肿瘤多呈球形。瘤内有皂泡状阴影。骨化及反应性骨硬化现象少见。而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病较轻,病变多位于干骺端,很少侵犯骨骺。常有不同程度的骨硬化现象。
3、非骨化性纤维瘤:常侵犯骨皮质,沿骨干蔓延,呈分叶状,边缘有硬化现象。有时边缘不完整,甚至有骨皮质断裂。
4、软骨粘液样纤维瘤:多见于青少年,偏心生长,分叶状,并呈分房样。突入软组织时多无包壳。破坏区内有斑点状及斑片状钙化。
病因不明。
疼痛和肿胀为主要症状,大多数病人以病理性骨折就诊。
1、X线:平片示:①偏心型:发生于长骨的多为此型,病灶偏于骨干的一侧,呈吹气臌样膨出至骨外,内有骨性间隔,似蜂窝状。②中心型:呈溶骨性囊状透明影,最大直径可达10cm。囊内含有粗细不均的骨性间隔,呈多房状,向横的方向扩张。③位于扁骨时,病灶呈囊状膨胀。位于脊柱者除呈囊状膨胀外还可跨越椎间盘,侵入邻近椎体。
2、CT:CT能显示整个椎体ABC的全貌和其内的细微结构,其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对显示病灶骨梁状分隔或骨嵴非常敏感,另外也可检测病灶内液—液面(FFL)的存在,为病灶的定位定性有很大的帮助。
3.大体解剖检查:解剖检查可发现,动脉瘤样骨囊肿,就如同富含血液的海棉块,被骨膜包裹纤维状的膜,将其分成多个间隔,内有血性液,显微镜下观,动脉瘤样骨囊肿为富含血液的间隙,由纤维分隔或不成熟的编织骨小梁构架,散在有含有含铁血黄素的I型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毛细血管和巨细胞动脉瘤样骨囊肿。
无特殊。
1、病变位于脊柱,则侵犯脊髓或压迫神经根,可以并发腰疼,下肢萎缩,大小便失禁,甚至截瘫等并发症。
2、病变发生于长骨时,局部肿胀,质硬,不活动,压痛不明显或仅有轻微的压痛,少数因病理性骨折才被发现,有的表现为局部持续性疼痛,皮肤温度高,发亮,表浅静脉怒张,甚至可类似肿瘤。偶有发生病理性骨折,椎体和附件破坏,压缩时,可出现脊髓压迫症状,甚至发生截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