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足症是指足内侧纵弓平坦,负重力线不正常,出现疲乏或疼痛症状的足扁平畸形。先天性或姿态性导致足弓低平,足部软组织松弛,跟骨外翻等畸形。
1. 先天性马蹄足:明显的足内翻内收畸形,一般很容易鉴别。
2. 先天性垂直距骨:此类患儿为距舟关系异常导致的足部畸形,患儿足底部可以触及1枚明显凸起的骨头,为脱位的距骨头,踝关节活动范围缩小。X光片在极度跖屈情况下距舟关节呈脱位状态。
平足症病因有先天性及后天性等因素所致,后天性因素:
(1)双足长期负重站立,体重增加,长途跋涉过度疲劳,维持足弓肌肉、韧带、关节囊及腱膜等软组织逐渐衰弱,足弓逐渐低平。(2)长期有病卧床,缺乏锻炼,肌萎缩,张力减弱,负重时足弓下陷。
(3)穿鞋不当,鞋跟过高,长期体重前移,跟骨向前下倾斜,足纵弓遭到破坏。
(4)足部骨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等。
(5)脊髓灰质炎后遗平足症。
先天兴平足症致病因素有:
(1)足副舟骨、足舟骨结节过大,胫后肌附着处软弱。
(2)第2骨较短,其他跖骨承受重力过多,促使足弓扁平。
(3)足跗骨间软骨性或纤维性联合,常见有跟距、跟骨及跗骨间等联合均可导致平足症。
1.姿势性平足症:为初发期,足弓外观无异常。但行走和劳累后感足疲劳和疼痛,小腿外侧踝部时感疼痛,足底中心和脚背可有肿胀舟骨结节处肿胀及压痛明显,局部皮肤可发红足活动内翻轻度受限站立,时足扁平足外翻经休息后,症状、体征可消失。
2. 痉挛性平足症:好发于青壮年,部分由姿势性平足处理不当发展而来。主要为站立或行走时疼痛严重,可呈八字脚步态。腓骨长肌呈强直性痉挛,足内、外翻和外展活动受限。足跟变宽,足底外翻,跟腱向外偏斜,前足外展舟骨结节完全塌陷,向内突出。严重者足部僵硬。固定于外翻、外展和背伸位活动明显受限即使经较长时间,休息症状也难改善,部分病人可继发腰背痛及髋膝关节疼痛。
本病的辅助检查方法主要是X线检查 ,应负重条件下摄足正侧位X线片,主要在足侧片测量足弓的角度改变。
1、沿距、舟、第一楔骨及跖骨长轴中心画一条直线,再于舟骨中央画一条与其前后关节面相平等的直线,并与每一条线相交叉。通常足弓两条线呈直角相交若病变或韧带松弛发生在距舟关节,舟、骨第一楔骨及跖骨中轴线与距骨中轴线相互不连续,并在足跖侧形成角度,距骨中轴丝经过舟骨跖侧1/4处,如果韧带松弛出现在舟楔关节,距骨中轴线则位于第一楔骨的跖侧,而与舟骨中心的垂线直角相交。当通过舟骨中心的直线向前后延长,均位于距骨和第一跖骨的跖侧时。表明距舟和舟楔关节均有韧带松弛。
2、距骨跖屈角:沿足跖侧画一条水平线与距骨中轴线相交。正常值为26.5°±3.5°。当距骨有跖屈畸形时。此角度增大。
3、距舟背跖角:在负重的正位片上,沿舟骨远端关节画画一平行线,再画一条距骨中轴线,两线相交所形成的内侧角称距舟背跖角。此角>60°表明有距骨移位。
1、本病重在预防,而治疗的目的则是针对站立和行走的改善。有遗传倾向或经常站立工作者,要常用足底外缘着地练习行走,避免足部长期处于一种姿势,防止疲劳。
2、早期采用体疗法也能奏效,用足趾行走,也可做屈趾运动。
3、可穿用平足鞋垫或平足矫形鞋,将鞋跟内侧垫高,使负重线向外移,以此预防和减轻脚的疲劳。常用的方法是在足跟内侧楔形垫高(0.3~0.5cm),目的是使后脚内翻。
4、可以在足纵弓垫以毡、皮革或橡胶等支持垫(0.9cm)。如果畸形严重或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采用各种外科手术治疗。
5、理疗、按摩、加强足内、外肌锻炼,穿用平足矫形鞋或平足鞋垫矫正。
当久站后是会引起跟腱部位疼痛的情况,出现跟外翻足扁平,前足外翻舟骨结节处肿胀和压痛,甚至导致局部肌肉劳损的情况,甚至引起局部骨骼变形的情况,厉害的话是会影响正常走路的形态,故此当明确是属于平足症后就需要积极的采取对症治疗为宜,可以选择使用纠正鞋垫、纠正仪器等,也可以手术治疗来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