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指在孕36周以下、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的早产儿,其未血管化的视网膜发生纤维血管瘤增生、收缩,并进一步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失明。以往曾称为Terry综合征或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但后者仅反映了该病的晚期表现。孕期更短或更低出生体重者,发生率可达60%~80%。
1.视网膜血管发育不良(RVH) 此病少见,由视网膜先天发育不良所致。患儿多为白人男孩,足月产,围生期正常,出生体重正常,双眼底改变对称性,无家族史。该病60%有玻璃体纤维条索,50%有视网膜脱离伴晶状体后纤维膜形成,最终视力极差。
2.永存原始玻璃体增殖症(PHPV) 晶体血管膜在胎儿8个半月时应完全消失,在此过程中发生障碍而永久性残留,则形成先天性晶体后血管膜残存。由于玻璃体血管未退净,导致视网膜增生、皱襞。患儿无早产史,多单眼发病,眼底无ROP的血管改变,晶状体后残存的原始玻璃体增生呈灰白色。
3.遗传性疾病
(1)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眼底改变与ROP类似,较难鉴别。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史,病变呈慢性过程,无早产、吸氧史。
(2)色素失禁综合征:为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病,男性患儿不能存活,存活者均为女性。双眼发病,眼底改变与ROP类似,但病变程度不对称,35%伴眼部其他异常表现。该病还有皮疹、牙齿发育异常及神经系统异常,如癫痫、智力发育延迟、痉挛性瘫痪,无早产史。
(3)Norries病:为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病,母亲为携带者,男婴患病。1/3者伴先天性盲、耳聋及智力异常。双眼发病,表现为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周边部纤维膜形成。该病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展极快。
(4)Bloch-Sülzberger综合征(色素失调症incontinentia pigmenti) 该综合征为出生时或出生后外胚叶系统组织病,有家族史。少数病例合并有晶体后纤萎缩,与本病不同。
4.炎症性疾病
(1)溶血尿毒综合征:眼部可出现广泛新生血管、渗出、视神经萎缩等改变,致永久性盲。但本病发生于正常人,且伴“三联征”——微血管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尿毒症,可资鉴别。
(2)其他:周边部葡萄膜炎、弓形虫病等。
5.肿瘤
(1)视网膜母细胞瘤:晚期亦出现白瞳症,较难鉴别。但患儿多无早产,有家族史,超声波及CT检查见钙化灶及肿块可资鉴别。
(2)其他:视网膜和色素上皮联合的错构瘤、视网膜血管瘤等。
6.先天性白内障 表现为白瞳症,但该病的混浊在晶状体内,而ROP混浊在晶状体后。
因未完全血管化的视网膜对氧产生血管收缩和血管增殖而引起。正常视网膜血管约在胚胎36周发育达到鼻侧边缘,40周时达到颞侧缘。此期内暴露于高浓度氧,引起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闭塞,刺激纤维血管组织增生。
常见于出生后3~6周,临床上分成活动期及纤维膜形成期。
1.活动期
(1)血管改变阶段 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病程早期所见。动静脉均有迂曲扩张。静脉管径有时比正常的管径大于3~4倍。视网膜周边部血管末梢可见如毛刷状的毛细血管。
(2)视网膜病变阶段 病变进一步发展,玻璃体出现混浊,眼底较前朦胧。视网膜新生血管增多,大多位于赤道部附近,也可见于赤道部之前或后极部,该区域视网膜明显隆起,其表面有血管爬行,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视网膜出血。
(3)早期增生阶段 上述局限性视网膜隆起处出现增生的血管条索,并向玻璃体内发展,引起眼底周边部(大多数)或后极部(少数)视网膜小范围脱离。
(4)中度增生阶段 脱离范围扩大至视网膜一半以上。
(5)极度增生阶段 视网膜全脱离。有时还可见到玻璃腔内大量积血。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活动期病程为3~5个月。并不是所有病例都要经历以上的5个阶段,约1/3病例在第一阶段,1/4在第二阶段停止进行,其余则分别在第三、四、五阶段停止进行而进入纤维膜形成期。
2.纤维膜形成期
在活动期不能自行消退的病例,终于瘢痕化而形成纤维膜,因程度不同,由轻至重分为1~5度:
Ⅰ度:视网膜血管细窄,视网膜周边部灰白混浊,杂有小块形状不规则色素斑,附近玻璃体亦有小块混浊,常伴有近视。
Ⅱ度:视网膜周边部有机化团块,视盘及视网膜血管被此牵引而移向一方,对侧视盘边缘有色素弧,视盘褪色。
Ⅲ度:纤维机化膜牵拉视网膜形成一个或数个皱褶。每个皱褶均与视网膜周边部膜样机化团块相连接。视网膜血管不沿此皱褶分布,与先天性视网膜皱襞不同。
Ⅳ度:晶体后可见纤维膜或脱离了机化的视网膜一部分,瞳孔被遮蔽。
Ⅴ度:晶体后整个被纤维膜或脱离了的机化的视网膜所覆盖。散瞳检查,在瞳孔周边部可见呈锯齿状伸长的睫状突。前房甚浅,常有虹膜前后粘连。亦可因继发性青光眼或广泛虹膜前粘连而致角膜混浊,眼球较正常者小,内陷。
1.眼底检查
(1)第1次检查时间 主张对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在生后4周开始进行眼底检查。
(2)随访检查 双眼无病变或仅有Ⅰ期病变:隔周复查1次,直到ROP退行、视网膜血管长到锯齿缘为止。Ⅱ期病变或阈值前病变或Rush病变:每周复查1次。ROP程度下降,可每2周检查1次,直至病变完全退行。Ⅲ期病变:每周复查2~3次。
(3)检查方法 检查前:前半小时用美多丽眼水充分散大瞳孔。检查时:用倍诺喜眼水行眼球表面麻醉,用开睑器将眼睑分开,用间接眼底镜和屈光度20~30D的透镜进行眼底检查。检查同时监测生命体征,防止发生眼心反射所致的心动过缓。检查后:30分钟~2小时方可进食,体重越小者禁食期越长,但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4)症状 网膜神经纤维层出现毛细血管的内皮增殖小结,血管呈小球状,其周围可有纺锤状间叶细胞增殖,以致神经纤维层变厚,可有小出血及水肿。神经纤维层进一步增厚,新生的毛细血管芽穿破内界膜达视网膜表面,严重者可进一步进入玻璃体,可在其中继续生长成血管纤维膜,产生出血或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晶体后可见不同程度的血管纤维膜形成,与视网膜之间的纤维条索相连。虹膜周边前粘连、后粘连、瞳孔膜形成以及继发性青光眼之改变。
2.多普勒超声波检查
将增益调整至最大,应用8点位检查法对玻璃体进行全面检查。然后衰减增益至正常范围,观察病变形态改变。
对早儿严格限制用氧,是唯一的有效预防措施,除非因发绀而有生命危险时,才可以给以40%浓度的氧,时间亦不宜太长。此外,维生素已早期大剂量应用也可能有一定预防作用。及早发现,及时施行冷凝或激光光凝,有阻止病变进一步恶化的成功报导。
为了预防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活动期重症病例,必须经常予以散瞳,以免虹膜后粘连。散瞳剂以2%omatropine为宜,一可避免atropine中毒,二防止因长期持续的瞳孔散大而引起虹膜周边部前粘连。
积极做好筛查工作,我国的RO P 筛查标准建议如下: 体重< 2 000 g, 胎龄< 32 周; 高危因素早产儿甚至可以到2 200 g, 胎龄< 34 周。
本病视力的预后,以活动期病情严重程度及纤维膜残存范围的大小而异。能在活动期第1~2阶段自行停止者视力无太大损害;虽有纤维膜残留,而未累及黄斑部者亦可保留较好视力。当纤维膜形成为4~5度时,视力高度不良。
由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及吸氧是ROP最危险的因素,应尽量减少早产儿的发生率。合理的氧疗及护理是预防的关键,不合适的滥用氧气、过多的侵袭性操作均可导致ROP发生,故必须严格掌握氧疗指征、方法、浓度、时间,同时监测血气,使PaO2在4.9~7.8kPa(37~60mmHg)。积极治疗原发病,缩短氧疗时间。
1.继发性青光眼 在重症病例中较常见。前房浅,房角关闭,眼压增高,可为暂时性,眼球萎缩后,眼压下降,前房加深。若早期发现眼压高,可用药物控制,少数病例需行抗青光眼手术。
2.角膜混浊 由于虹膜后粘连,角膜内皮损伤所致。
3.视网膜皱折 眼底病变已静止,由于患眼视力低下,无注视力,多呈斜视位。
4.外斜视 弱视眼外斜。有时瘢痕牵引视网膜,黄斑向颞侧移位,眼位亦呈偏斜外观。手术矫正斜视时需分清为何种外斜。废用性外斜可以手术,黄斑移位尚有部分视力的眼则不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