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我国VD的患病率为1.1%~3.0%,年发病率在5~9/1000人。
1.阿尔采默病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缓慢,为隐袭性,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恶化。早期无自觉症状,对记忆力下降及智力缺损无认识能力,情感多表现淡漠、欣快,往往无神经系统局限性症状及体征,在疾病进展之后可出现肌萎缩、肌阵挛等,较少出现局灶症状。CT显示对称性脑沟变宽和脑室扩大,可与之鉴别。
2.抑郁症的假性痴呆 老年抑郁患者常有类似痴呆的临床表现,如记忆力与智力水平下降,被称为假性痴呆。主要临床表现是抑郁症状,对任何事物均无兴趣,动作迟缓、少语、声低外,有自杀意念及行为。VD的早期症状也可见抑郁心境,情感脆弱及焦虑不安。应注意鉴别,防止把假性痴呆误诊为VD痴呆,延误治疗时机。
3.痴呆与老年期生理性健忘鉴别 痴呆,无论是血管性痴呆,还是阿尔采默病性痴呆,以及其他类型的痴呆,都是脑部疾病的病理性改变。老年期的健忘是年老增龄过程中发生的生理性改变,所以,痴呆是疾病的表现,有特定的病程经过,有较为明显的起病和病程经过,如血管性痴呆呈现为阶梯性进展的特点,起病有快有慢,而阿尔采默病性痴呆,为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的病程。老年期健忘并非疾病,无病程经过可言。一般来说,随着增龄,遗忘表现也会加剧。
4.其他
(1)正常压力脑积水:此病的三大主征是:记忆力及智力下降、步态不稳及尿失禁。发病为亚急性、病程进展较快,CT可见脑室扩大,可予以鉴别。多数在中年发病,部分在老年期发病。与VD,特别是与Binswanger型脑病混合存在的病例,在临床上鉴别十分困难。
(2)甲状腺功能减退:这是内分泌障碍引起的痴呆,主要表现为:主动性缺乏、意志减退、嗜睡,严重时可发生昏迷。多数伴有: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视神经萎缩、面瘫及听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症状。检查甲状腺功能,如基础代谢率、结合血清TRH、T3及T4等的结果及应用甲状腺素治疗有显著疗效,即可以鉴别。
其他内分泌、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痴呆状态与血管性痴呆的鉴别,在原则上与上述原则一致。总之,痴呆的发病原因通过详尽的、可靠的病史资料、各项检查结果初步确定,目前已开展的各种检查技术,如CT、MRI、PET及SPECT等,给脑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脑缺血缺氧等原因均可导致脑血管性痴呆。而高龄、吸烟、痴呆家族史、复发性卒中史和低血压者等易患血管性痴呆。
根据病因、累及的血管、病变脑组织的部位、神经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可将VD分为多种类型,以下根据起病的形式简述几种主要的类型:
1.急性血管性痴呆
(1)多梗死性痴呆(MID) 由多发性脑梗死累及大脑皮层或皮层下区域所引起的痴呆综合征,是VD的最常见类型。表现为反复多次突然发病的脑卒中,阶梯式加重、波动病程的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病变血管累及皮层和皮层下区域的相应症状体征。
(2)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SID) 由单个脑梗死灶累及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皮层、皮层下功能部位所导致的痴呆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累及颞叶的下内侧、枕叶、丘脑,表现为遗忘、视觉障碍,左侧病变有经皮质感觉性失语,右侧病变空间失定向;大脑前动脉影响了额叶内侧部,表现为淡漠和执行功能障碍;大脑前、中、后动脉深穿支病变可累及丘脑和基底节而出现痴呆。表现为注意力、始动性、执行功能和记忆受损,垂直凝视麻痹、内直肌麻痹,会聚不能,构音障碍和轻偏瘫。内囊膝部受累,表现为认知功能突然改变,注意力波动,精神错乱、意志力丧失、执行功能障碍等。
(3)分水岭梗死性痴呆 属于低灌注性血管性痴呆。影像学检查在本病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表现为经皮质性失语、记忆减退、失用症和视空间功能障碍等。
(4)出血性痴呆 脑实质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引起的痴呆。丘脑出血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常见。硬膜下血肿也可以导致痴呆,常见于老年人,部分患者认知障碍可以缓慢出现。
2.亚急性或慢性血管性痴呆
(1)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呈进行性、隐匿性病程,常有明显的假性球麻痹、步态不稳、尿失禁和锥体束受损体征等。部分患者可无明确的卒中病史。
(2)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是一种遗传性血管病,晚期发展为血管性痴呆。
1.神经心理检查
常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长谷川痴呆量表、blessed痴呆量表、日常生活功能量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等确立痴呆及其程度;Hachinski缺血量表≥7分支持VD诊断。
2.神经影像学检查
脑CT显示脑皮质和脑白质内多发的大小不等的低密度梗死灶,可见皮质下白质或侧脑室旁白质的广泛低密度区。脑MRI可见双侧基底节、脑皮质及白质内多发性长T1、长T2病灶,病灶周围可见脑萎缩。
智力训练
中风病人要注意智力训练,勤于动脑,以延缓大脑老化。有研究显示,常做用脑且有趣的事,可保持头脑灵敏,锻练脑细胞反应敏捷,整日无所事事的人患痴呆症的比例高;
康复训练
尽可能让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学习,多与社会联系,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以增进生活情趣,调剂精神生活,改善心境。对残留肢体功能不便或言语困难的病人,家属更应主动去关心、安慰和体贴,要消除他们因生活不能自理而怕给家人带来麻烦的心理负担,及时帮助他们进行肢体和语言康复训练,并告之,只有不怕困难,坚持锻炼,变消极情绪为积极因素,才能争取早日康复。
运动锻炼
中风病人应该加强体育锻炼,许多人都知道,运动可降低中风机率,其实,运动还可促进神经生长素的产生,预防大脑退化。实践证明,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有益于健康,而且有利于大脑抑制功能的解除,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
观察病变
密切注意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当病人出现焦虑不安、行为反常,或抑郁自责、无故哭泣,甚至认为自己活着不如死了好时,应及时给予开导劝说,并求助于心理医生,以防患于未然。
定期就诊
脑梗塞病人要定期到医院就诊,定期进行体检,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控制血压,把血压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同时也要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
饮食调节
病人应戒烟、戒酒、限制进食动物性脂肪或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适当吃些含碘的食物、控制糖和盐的摄入,要吃富含卵磷脂的蛋黄、大豆,因为胆碱是脑神经的传递物质,是决定记忆力强弱的关键物质;而磷脂则是优良的乳化剂,是血管的清道夫,可改善、预防动脉硬化,消除脑梗塞灶。
调节情绪
情绪不稳定是诱发脑梗塞病人出现痴呆的重要因素之一,病人在中风后,开始对自己所患的病不甚了解,害怕受疾病痛苦的折磨,因此,家属应多与病人交谈,认真解释,通过预后良好者的例子减轻他们的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正确认识病情、消除心理负担、增强生活信念,对保持病人的情绪稳定、预防痴呆的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参加娱乐活动家属应创造条件,尽量多开展一些娱乐活动,以吸引病人的注意力,消除其孤独感,如玩简易的棋牌游戏、听音乐、看滑稽戏等。
生活调节
要合理安排病人的日常生活,培养其多种爱好和兴趣,注意智力训练。琴棋书画均能陶冶情操,延缓大脑老化。要保证病人充足睡眠,防止疲劳过度,以避免小中风的再次发生。
患者常合并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抑郁症、精神行为异常。另外,应注意继发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褥疮等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