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底癌系指原发于口底黏膜的癌,与来自舌下腺的癌应有所区别。与西方国家比较,我国的口底癌(carcinoma of the floor of mouth)较为少见。占口腔及唇癌的第六位。
1.创伤性溃疡
此溃疡常发生于舌侧缘,与溃疡相对应处总有尖牙、牙残根或不规则的牙修复体,说明溃疡是由上述刺激物引起。溃疡质软,基底软,无硬结。消除上述刺激物1~2周后溃疡即可自愈
2.结核性溃疡
几乎均为继发性,大多为开放性肺结核直接蔓延的结果,常发生于软腭、颊黏膜及舌背,溃疡较癌性溃疡浅,溃疡基底软无浸润硬结,抗结核治疗有效。影像学检查及组织活检可准确鉴别并诊断。
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口底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一)长期嗜好烟、酒
口底癌患者大多有长期吸烟、饮酒史,而不吸烟又不饮酒者口底癌少见。印度Trivandrum癌肿中心1982年治疗234例颊粘膜癌,其中98%有嚼烟叶及烟块史。世界上某些地区,如斯里兰卡、印度、缅甸、马来西亚等地的居民,有嚼槟榔或“那斯”的习惯。
咀嚼槟榔等混合物能引起口腔粘膜上皮基底细胞分裂活动增加,使口底癌发病率上升。美国Keller资料显示吸烟不饮酒或酗酒不吸烟者口底癌发病率分别是既不吸烟也不饮酒的2.43倍和2.33倍,而有烟、酒嗜好者的发病率是不吸烟也不饮酒者的15.5倍。酒本身并未证明有致癌性,但有促癌作用。酒精可能作为致癌物的溶剂,促进致癌物进入口腔粘膜。
(二)口腔卫生差
口腔卫生习惯差,为细菌或霉菌在口腔内滋生、繁殖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亚硝胺及其前体的形成。加之口腔炎,一些细胞处于增生状态,对致癌物更敏感,如此种种原因可能促进口底癌发生。
(三)异物长期刺激
牙齿根或锐利的牙尖、不合适的假牙长期刺激口腔粘膜,产生慢性溃疡乃至癌变。
(四)营养不良
有人认为与缺乏维生素A有关,因为维生素A有维持上皮正常结构和机能的作用,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口腔粘膜上皮增厚、角化过度而与口底癌的发生有关。人口统计学研究显示摄入维生素A低的国家口底癌发病率高。维生素C缺乏尚无资料证明与口底癌有关。也有认为与微量元素摄入不足有关,如食物含铁量低。总蛋白和动物蛋白摄取量不足可能与口底癌有关。锌是动物组织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锌缺乏可能导致粘膜上皮损伤,为口底癌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早期常发生于舌系带的一侧或中线两侧,多为中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生长于口底前部者,其恶性程度较后部为低。早期鳞癌常为溃疡型,以后向深层组织浸润,发生疼痛、口涎增多、舌运动受限,并有吞咽困难及语言障碍。
1、x线平片及断层摄影:在口底癌侵犯上、下颌骨及鼻腔副鼻窦时能提供较多有价值的信息。CT不作为常规的检查手段,应在取得详尽病史,体检及其他检查材料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应用。
2、脱落细胞检查:适用于病变浅表的,无明显症状的癌前病变或病变范围不清的早期癌的筛选,对阳性及可疑病例再作进一步活检确诊。对一些癌前期病变者可进行脱落细胞随访。
3、活组织检查:活组织检查能明确诊断。活检应在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交界处采取,避开坏死、角化组织,使取得的材料既有肿瘤组织,亦有正常组织。活检器械应锋利,以免组织受挤压而影响病理诊断。对粘膜完整的粘膜下肿块可采用细针及取细胞检查。活组织检查与临床治疗的间隔时间应越短越好,减少因活检引起的肿瘤细胞的扩散与转移。
硒,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具有极强的抗氧化能力。补硒能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调节内分泌和新陈代谢,清除体内毒素,对于预防癌症有奇效。但是补硒过量的危害也不小,因此服用含有硒麦芽的体恒健硒维康口嚼片,能安全有效补硒,没有任何毒副作用,也不会过量,是防治癌症的首选。
口底癌可向周围邻近组织蔓延,侵犯到舌体、咽前柱、牙龈、下颌骨、舌下腺、下颌下腺导管及下颌下腺,或穿过肌层进入颏下及下颌下区。口底癌常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仅次于舌癌,一般转移至颏下、下颌下及及颈深淋巴结,但大都先有下颌下区转移,以后转移到颈深淋巴结,并常发生双侧颈淋巴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