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
提问咨询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应用中心
登录
|
注册
首页
咨询列表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免费提问
*
疾病名称:
疾病别名:
疾病部位:
--请选择--
背部
腹部
颈部
皮肤
全身
生殖部位
四肢
头部
臀部
胸部
腰部
男性股沟
女性盆骨
上肢
下肢
鼻
耳
口
头
眼
牙
眉
毛发
盆腔
其他
男性胸部
女性胸部
添加部位
科室分类:
--请选择--
内科
外科
儿科
传染病科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肿瘤科
骨科
康复医学科
麻醉医学科
介入医学科
其他科室
营养科
五官科
医技科
医学影像学
--请选择--
心血管内科
神经内科
普通内科
消化内科
呼吸内科
内分泌科
肾病内科
血液内科
感染内科
老年病内科
风湿免疫内科
透析科
变态反应科
癫痫科
甲亢科
面瘫科
糖尿病
--请选择--
--请选择--
内科
外科
儿科
传染病科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肿瘤科
骨科
康复医学科
麻醉医学科
介入医学科
其他科室
营养科
五官科
医技科
医学影像学
--请选择--
心血管内科
神经内科
普通内科
消化内科
呼吸内科
内分泌科
肾病内科
血液内科
感染内科
老年病内科
风湿免疫内科
透析科
变态反应科
癫痫科
甲亢科
面瘫科
糖尿病
--请选择--
*
疾病内容:
佩梅病(Pelizaeus-Merzbacher disease,PMD)是一种罕见的弥漫性脑白质髓鞘形成障碍的X 连锁隐性遗传疾病,属蛋白脂蛋白1(proteolipid protein l,PLP1)相关的遗传性髓鞘形成障碍疾病谱中的一种。PMD 特征性病理改变为神经髓鞘不能正常形成,而非其他遗传性白质脑病那样脱髓鞘改变。
疾病鉴别:
PMD 与佩梅样病鉴别 如果PLP1 基因检查无异常,应该进一步查GJA12基因,尤其对于临床表现为经典型PMD 的女性患儿。 佩梅样病(Pelizaeus-Merzbacher-like disease,PMLD)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弥漫性脑白质髓鞘形成障碍疾病,其临床表现和PMD 患者相似,故得名PMLD。目前已知的PMLD 的致病基因是缝隙连接蛋白α12(gapjunction protein alpha 12,GJA12),又称GJC2,还有其它基因可以引起PMLD的临床表现,因此,将GJA12/GJC2导致的PMLD叫做PMLD1,此基因是2004 年由Uhlenberg 等确定。GJA12 基因长约9.9 kb,包括2 个外显子,编码区位于第2 外显子,基因编码产物为缝隙连接蛋白47(gap junction protein 47,connexin 46.6,Cx47),GJA12 基因突变可导致严重神经系统病变。PMLD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PMLD 相关的GJA12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Cx47表达变化,干扰了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与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s)之间的偶联。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之间通过缝隙连接相互偶联。不同细胞表达不同的缝隙连接蛋白。星形胶质细胞之间通过Cx43/Cx43 和Cx30/Cx30 通道相偶联。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之间通过Cx43/Cx47 和Cx30/Cx32 通道相偶联。免疫染色切片显示Cx47 在少突胶质细胞表达,且靠近其细胞边缘,GJA12基因的错义突变导致了Cx47 功能的缺失,因此认为GJA12基因突变影响Cx43/Cx47 介导的A/O 偶联,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07 年在国内率先诊断并报道了2 例PMLD,基因分析结果示1 例为GJA12 基因点突变,1 例为移码突变,且为1 号染色体父源性单亲二倍体所致。截至到目前为止,本课题组临床诊断9例PMLD患者,基因确诊的PMLD1患者4例,国际上基因确诊仅60余例。 PMLD 与PMD 临床表现相似,头颅MRI表现 与PMD 基本一样,难以区分,但PMLD 患者出现惊厥机率大。PMLD 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发病无显着差别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发病没有明显差别,但PMD 是X 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多见,且更严重。根据一般的影像学及生化检查很难将此两种疾病分开,目前只能依赖基因突变分析进行确诊,如果PLP1 基因检查无异常,应该进一步查GJA12/GJC2基因检测,尤其对于临床表现为经典型PMD 的女性患儿。 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 vanishing white matter disease,VWM,此病也可表现为大脑白质的弥漫性受累,但是异常白质可以出现液化表现,在Flair 像能看得很清楚似脑脊液信号。临床表现上也无眼震。而是以运动障碍起病、运动障碍重于智力障碍,每遇感染所致发热或轻微的头部外伤可引起病情明显加重,可以有共济失调、癫痫发作和视神经萎缩。 Salla 病 是由溶酶体中N-乙酸神经氨酸(NANA)蓄积所致的游离唾液酸贮积病,临床上也可表现为肌张力低下、眼球震颤和智力运动发育迟缓。但是癫痫在此病中较PMD 中更常见,而且此症可有粗陋面容、肝脾大以及心脏扩大。头颅MRI 在较重的患儿中可表现为弥漫性T2 高信号,在相对轻的患儿中主要集中在脑室周围。高效液相串联质谱分析检测尿中游离唾液酸增加可以诊断,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游离唾液酸贮积在溶酶体而不是胞浆中或者发现SLC17A5 基因的致病突变可确诊此病。
疾病原因:
PMD 的致病基因为位于Xq22.2 的蛋白脂蛋白1(proteolipid protein 1,PLP1)基因,PLP1基因全长约17 kb,含有7 个外显子,编码含有276 个氨基酸的PLP1 蛋白和其剪切异构体DM20。PLP1 是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的主要成分,约占整个髓鞘蛋白的50%。其主要功能是组成并稳定髓鞘同时对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的发育起重要作用。 PLP1主要在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 OL)表达,少突胶质细胞是神经胶质细胞的主要类型,遍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与白质内,尤以白质为多,少突胶质细胞是髓鞘形成细胞,少突胶质细胞正常发育为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的完整性提供了保障。髓鞘是包裹于神经细胞轴突外面的管状外膜,髓鞘上有朗飞氏结,可使神经冲动跳跃传递,髓鞘由髓磷脂构成具有绝缘作用,能够提高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并具有轴突保护作用,轴突传导速度由突触直径、髓鞘厚度、朗飞氏结的数目与空间分布及结间区域离子通道的分子组成进行调控,髓鞘在神经信息精确、高效传递以及中枢信息整合的发挥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少突胶质细胞/髓鞘异常能够改变轴突束的稳定,从而影响神经细胞的基本电传导模式,最终影响正常突触传递。研究表明Plp过表达转基因小鼠可以造成认知行为损害,可能与少突胶质细胞/髓鞘功能障碍通过改变谷氨酸能与多巴胺能信号传导导致的神经环路异常有关,在少突胶质细胞/髓鞘异常的神经元中进行电生理的相关研究将有助于理解这些信号通路中分子在轴突-髓鞘的相互作用机制。
常见症状:
PMD 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眼球震颤、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及进行性运动功能障碍。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多数患儿初始能逐渐进步,然后出现智力运动发育逐渐倒退,且运动功能障碍比智力障碍更显着。PMD属于PLP1 相关性疾病中的一种,PLP1 相关性疾病是一个由重到轻的连续性疾病谱,按临床表现从重到轻和起病年龄的不同分为6 型:先天型PMD(connatal PMD),经典型PMD(classic PMD),中间型(a transitional form),无PLP1 综合征(PLP1 null syndrome),复杂型痉挛性截瘫(complicated spastic paraplegia)和单纯型痉挛性截瘫(uncomplicated spastic paraplegia)。
需做检查:
头颅核磁共振图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PMD 影像学主要表现是髓鞘发育不良或髓鞘完全无发育。头颅MRI可显示髓鞘化异常,主要表现在脑白质T2 加权像和Flair 像弥漫性高信号,此项检查对PMD 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生后第1、2 年是脑白质髓鞘化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此时头颅MRI 表现特异性相对较小。但因正常3 个月婴儿的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和视放射区已经有髓鞘形成,所以早期这些部位异常对PMD 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PMD 患儿年龄逐渐增加,其脑白质发育极其落后,头颅MRI 表现为新生儿样脑白质表现,T1 加权像脑白质改变常不明显,T2 加权像脑白质几乎全部为高信号。随着病情进展,脑白质容积缩小,表现为胼胝体变薄,脑室扩大和皮质内陷。痉挛性截瘫患儿脑白质异常程度较PMD轻,其头颅MRI T2 加权像可表现为片状高信号。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MRS,胆碱复合物(choline,Cho)包括甘油磷酸胆碱、磷脂酰胆碱、磷酸胆碱等,是细胞膜磷脂代谢的重要组成成分。当细胞膜分解破坏时,Cho 水平会升高。因为PMD 是髓鞘形成障碍性疾病,Cho 水平不高,与脑白质脱髓鞘疾病比较具有重要意义。Bonavita 等报道无PLP1 综合征中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水平下降。相反,在有PLP1 基因重复突变患儿中NAA 水平会增高,此项容易和Canavan 病相混淆。 分子遗传学检测 PLP1基因突变类型多样。截至目前已发现PLP1相关疾病的PLP1 基因突变142 种(human gene mutation databases),包括重复突变、点突变与缺失突变。以重复突变最为常见,占PMD 患者总数的50%~70%,点突变占PMD患者总数的10%~25%。据此,在临床诊断为佩梅病患者基因检测策略首先进行PLP1基因重复突变检测,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对待检DNA序列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的新技术。该技术高效、特异,在一次反应中可以检测30-48个核苷酸序列拷贝数的改变,目前已经应用于多个领域、多种疾病的研究。在佩梅病诊断中用于检测PLP1基因重复/缺失突变。结果正常者应用DNA直接测序方法进行点突变的检测。
疾病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本病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并发症:
目前无特殊并发症。
修改原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服务条款
隐私条款
粤ICP备2023094852号
营业执照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