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最早记载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至隋《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对本病的病因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书中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明.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指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揉可按为虚,拒按拒揉为实。"可见周期性小腹疼痛虽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祖国医学往往通过其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部位及疼痛的程度进行辨证治疗。
中医诊断:
情志不畅,肝气不疏,气郁化火,外感毒邪,循经而发,故见皮肤起疱疹,多沿肝经循行路线分布,皮色鲜红,浸润明显。饮食不节,脾经湿盛,外感时邪、湿热毒邪,蕴阻肌肤,亦见皮肤起丘疱疹,皮色红,疱壁松弛;若水疱消失后患处仍疼痛明显,皮损色暗红,或年老体弱,血虚肝旺,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日久不减。总之,本病初起多属肝胆湿热或脾经湿热,日久或年老体弱多属气血凝滞。
1.肝胆湿热
证候:皮疹色红,疱壁紧胀,灼热刺疼,伴口苦咽干,口渴,烦躁易怒,食欲不振,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微数。
辨析:①辨证:本病以皮疹色红、疱壁紧胀、灼热刺痛、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肝胆湿热,熏蒸肌肤而见水疱色红;湿热郁阻则灼热刺痛;热伤津液则口苦咽干、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肝为刚脏,肝胆湿热则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滑数为肝胆湿热之象。
2.脾经湿盛
证候:丘疱疹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不思饮食,食后腹张,大便时溏,女性患者白带多,舌淡胖,苔白厚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疱疹皮色淡、口不渴、不思饮食、食后腹胀、苔白厚或腻、脉沉缓或滑为辨证要点。②病机:饮食不节,脾运失司,湿热内生,湿阻气机,蕴滞肌肤而见皮肤起丘疱疹。因湿盛于热则皮色较淡,疱壁松弛;湿邪阻滞中焦则口不渴,食少腹胀,便溏。舌体胖大,苔白厚或腻,脉沉缓或滑为湿盛之象。
3.气滞血瘀
证候:水疱消退,局部疼痛不止,皮色暗红,灰褐色或色素沉着,疼痛以夜晚或阴雨天加重,舌暗苔白,脉弦细。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丘疱疹消退之后疼痛不止为辨证要点,老年人多见。②病机:年老体弱,气血不足,循行不畅;肝经湿热,脾经湿盛,均可阻滞气机;气血循行不畅,凝滞肌肤,不通则痛。湿热之邪虽退但气血凝滞未解,所以皮疹消退,疼痛不止。舌暗苔白、脉弦细为气滞血瘀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带状疱疹诊断标准:
1.发疹前往往有发热、倦怠、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2.局部先觉皮肤灼热、疼痛,感觉过敏。继而出现皮肤潮红及簇集粟粒大小丘疹,迅速变为小水疱,附近淋巴结肿大。
3.皮疹好发于胸背、面、颈、腰腹部,单侧发疹,常沿皮神经分布,亦可发于眼、鼻、口腔、阴部等处。
4.多于春秋季节发病,愈后一般不再复发。
5.发病迅速,全病程平均约需1~2周。皮疹消退后可留色素沉着。老年病人常在损害消退后局部遗留较长时间的神经痛。
6.神经痛样疼痛为其特征,此疼痛可为前驱症状或伴随症状,高龄患者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较严重。
7.组织病理变化:表皮网状变化与气球状变性,形成表皮内水疱。早期为多房性水疱,以后变为单房性水疱。疱液内可见纤维蛋白、炎细胞及气球状细胞。真皮浅层有炎细胞浸润,血管炎及红细胞外渗。严重者可因纤维蛋白样血栓形成而发生坏死。
西医诊断依据:
临床诊断
1.皮损为在红斑的基础上发生成簇的水疱,大小不等,或有血疱,甚则坏疽。
2.可先有轻度发热、周身不适及患部皮肤灼热感及神经痛等前驱症状;多见于成人。
3.皮疹多数沿周围神经伸延,作单侧分布,一群至数群水疱,排列成带状,疱疹各群之间有正常皮肤。
4.部分病人可侵及耳部、眼部及泛发全身。组织病理与单纯疱疹、水痘不能区别,但其炎症反应较单纯疱疹重而较水痘轻。根据成群水疱单侧发生,沿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并有疼痛的特点,本病不难诊断。不典型的类型,须与肋间神经痛、急性阑尾炎及坐骨神经痛等鉴别。部分病人在发疹前有患处疼痛,应注意与相应部位的疼痛性疾病相鉴别,以防误诊。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如耳部带状疱疹易误诊为中耳炎,应注意细心鉴别。
[附]特殊型带状疱疹
1.不全型带状疱疹:亦称顿挫型,无明显皮疹或只发生丘疹,不形成水疱即行吸收,但局部疼痛很明显。
2.大疱型带状疱疹:见于年老体弱患者。皮疹泛发,可形成豌豆大至樱桃大水疱,疱壁紧张,不易磨破。破溃后易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疱。
3.出血坏疽性带状疱疹:见于年老体弱或患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机制低下者。皮疹多泛发,呈水疱或血疱,干涸后结成血痂。重则见皮疹中心坏疽,结成黑褐色痂皮,不易剥去。此型愈后多留瘢痕。病程始终疼痛症状较重。
4.泛发型带状疱疹:皮疹泛发,重者可波及全身皮肤或粘膜。常伴发热、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皮损呈大疱,严重者可见血疱、脓疱。多见于年老体弱或患恶性肿瘤的患者。
5.眼带状疱疹:皮损多发于三叉神经的眼支。角膜发生水疱,形成溃疡性角膜炎。愈后可因瘢痕而导致失明。严重者可引起全眼球炎、脑炎,甚则造成死亡。
6.带状疱疹面瘫综合征:又称亨脱(R-amsey-Hunt)综合征。发生于耳壳及外耳道。可伴耳及乳突深部疼痛,面神经瘫,内耳功能障碍(耳鸣、听力障碍)及味觉障碍。系膝状神经节受累影响第七脑神经(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所致。
1.本病有时需与单纯疱疹鉴别,后者好发于皮肤与黏膜交接处,分布无一定规律,水疱较小易破,疼痛不著,多见于发热(尤其高热)病的过程中,常易复发。
2.偶尔也有与接触性皮炎混淆的,但后者有接触史,皮疹与神经分布无关,自觉烧灼、剧痒,无神经痛。
3.在带状疱疹的前驱期及无疹型带状疱疹中,神经痛显著者易误诊为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及急性阑尾炎等急腹症,需加注意。
4.单纯疱疹通常有在同一部位,有多次复发的病史,而无明显免疫缺陷的带状疱疹病人不出现这种现象。从水疱液中分离病毒或检测VZV、HSV抗原或DNA是鉴别诊断惟一可靠的方法。
西医病因: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该病毒仅感染人而对动物不致病。初次感染病毒,在儿童临床表现为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此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并沿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持久地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原中。当机体受X线照射,或患红斑性狼疮、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肿瘤,致使细胞免疫功能缺损,以及接受免疫抑制药,或应用砷剂,受外伤、劳累、感染等影响时,病毒被激活而沿神经轴索到达相应神经所支配的皮肤,而产生皮肤损害,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带状疱疹治愈后获终身免疫。
中医病机:
本病的形成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内蕴,复因外感毒邪,以致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生。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
病理:
水疱处棘层细胞有气球状变性,水疱的基底部可见有气球状细胞。在气球状细胞的圆形、膨大的核中央,常可见有嗜酸性核内包涵小体(Lipschutz小体);另外有网状变性主要发生于水疱的上部和周围。真皮上部可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和水肿
VZV从皮肤黏膜进入神经纤维,侵入敏感的神经节,形成潜伏感染,对机体不造成伤害,但一旦VZV获得再活化的条件则又感染致病,对于VZV再活化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许多因素与带状疱疹的发生有关,如过度疲劳,精神创伤,霍奇金病及其他恶性肿瘤,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皮质类固醇激素,放疗,大手术,重金属中毒等诱因的刺激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到最低水平,VZV不能被控制,即在神经节内增殖扩散,导致神经坏死和炎症加重,临床上出现严重神经痛,VZV逆向传至敏感的神经,引起严重的神经炎,并向皮肤敏感的神经末梢扩延,在该处形成簇状疱疹,皮疹出现的第一天皮肤神经纤维发生退行性变,表明敏感的神经节内的感染侵犯到皮肤,神经节的感染可以扩展至邻近部位,沿神经后根扩散至脑膜,导致软脑膜炎和节段性脊髓炎及前角运动神经感染,引起运动神经麻痹等伴发症,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免疫对VZV的应答反应也随之减弱,老年人对VZV的细胞介导免疫反应表现为选择性并渐降低,因此老年人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严重程度及并发症都较高,本病愈后可以获得终生免疫,罕见复发。
1.典型表现
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病程一般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2.特殊表现
(1)眼带状疱疹 系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多见于老年人,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2)耳带状疱疹 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常伴有神经痛,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均可发生,但多在皮损完全消退后或者1个月内消失,少数患者神经痛可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4)其他不典型带状疱疹 与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异有关,可表现为顿挫型(不出现皮损仅有神经痛)、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大疱型、出血性、坏疽型和泛发型(同时累及2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皮损);病毒偶可经血液播散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称为播散型带状疱疹。
2.与水痘患者的血象一样,带状疱疹患者粒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比例正常。
3.组织病理主要变化见于神经及皮肤。与单纯疱疹一样以细胞变性为主。本病的神经损害系在一个或数个邻接的背根神经或脑神经节中由严重的炎症性浸润开始,扩展至相应的感觉性的脊神经或脑神经,炎症导致受犯神经节内神经细胞的破坏。本病中受累神经节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检查或用猴肾细胞培养以证明含有核内嗜伊红包涵体。变性的改变可从受累的神经节沿感觉神经扩展到皮肤。水痘位于表皮深部,呈多房性,内含透明浆液,陈旧者有红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在水痘内及其边缘处可查见膨大的气球状细胞,由于棘细胞发生变性而成。水疱周围水肿明显,真皮乳头肿胀,毛细血管扩张。在血管、毛囊及神经周围有多形核白细胞、淋巴细胞或浆细胞浸润。在水疱内上皮细胞或变性的细胞核中可发现嗜伊红性核内包涵体(Lipchuetz小体),尤以气球状细胞核内多见。
在系统性水痘或带状疱疹中,在不同的器官可发现含核内嗜伊红包涵体的灶性坏死区域,尤其在肝脏、肾脏、肺和肾上腺。在血管内皮中所见的核内嗜伊红包涵体可作为血行播散的证据。水痘与本病不同,在背根神经节中无核内嗜伊红包涵体。在带状疱疹性肺炎的致死病例中,尸体解剖在支气管的上皮细胞和肺泡细胞内显示有核内嗜伊红的包涵体。
4.用乙酰胆碱酯酶的方法染色证明,在被带状疱疹感染的皮肤阶段中真皮神经网似乎明显减少,这种减少可被考虑为是由于病毒的存在,因为在水疱下的真皮中,小神经的神经膜细胞内已证实有嗜伊红的包涵体;另外用电子显微镜检查在无髓鞘的真皮神经的轴索中已发现病毒成熟粒子,以及无髓神经纤维的严重破坏。
1、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劳累过度可使抵抗力下降导致发病。
2、要增减衣服注意保暖。天气的无常很容易让人体容易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3、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忌吃些辛辣及发物的菜式,如,牛肉、羊肉、鱼肉、葱、姜、蒜、辣椒、醋(炒菜中也不等含有)、大酱类、蒜薹,圆葱等等。
4、平时多做运动,多锻炼身体,提高抵抗力。
1.并发细菌感染
若带状疱疹病损发生于特殊部位,例如眼部,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倘若继发细菌性感染后,可引起全眼球炎,甚至脑膜炎,病后出现视力下降、失明、面瘫等后遗症。
2.疱疹后后遗神经痛
头部带状疱疹多在头前部即三叉神经第一支分布区,可造成脱发及永久性瘢痕。带状疱疹皮肤损害愈合后,疼痛仍可持续一段时间。部分老年患者神经痛可持续数月或年余,可严重影响睡眠和情绪,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者可导致精神焦虑、抑郁等表现。
3.可能诱发角膜炎、角膜溃疡、结膜炎
带状疱疹可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节段,三叉神经中有一条神经纤维,即眼神经纤维,部分神经纤维分布在人体眼球的角膜、结膜以至于整个眼球,该部位的神经纤维如果受到疱疹病毒感染,可发生角膜炎、角膜溃疡、结膜炎,患者可发生怕光、流泪、眼睛疼痛,以致视力减退,重者发生全眼球炎而导致失明。疱疹病毒感染到面神经中的运动神经纤维时,就会产生面瘫,出现患侧眼睛不能闭合,患侧面部表情呆板,口角向健侧歪斜,不能做吹气动作等。
4.引发内耳功能障碍
发生在耳郭、耳道的带状疱疹,会出现内耳功能障碍症状。患者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听力障碍、眼球震颤等。
5.引发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
当疱疹病毒由脊髓处的神经根向上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即人体的大脑实质和脑膜时,就会发生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表现为严重的头痛、喷射样呕吐、惊厥、四肢抽搐,以及意识模糊、昏迷而有生命危险。当疱疹病毒由脊髓处的神经根向体内侵犯内脏神经纤维时,可引起急性胃肠炎、膀胱炎、前列腺炎,表现为腹部绞痛、排尿困难、尿潴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