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境变化或刺激对人施以影响,作用刺激被人感知到或作为信息被人接收,一定会引进主观的评价,同时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生理的变化。通过信息加工过程,就对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刺激需要人作出较大的努力才能进行适应性反应,或这种反应超出了人所能承受的适应能力,就会引进机体心理、生理平衡的失调即紧张反应状态的出现。
1.癔症
常可在应激事件后发病,若急性发作时要与应激反应相鉴别。一般讲,癔症多在心理及社会应激因素作用下发病,且症状短期内难与急性心因性反应区别。癔症表现更为多样化,并带有夸张或表演性,给人以做作的感觉。病前性格多有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爱好艺术喜好文艺等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为癔症发作具有较强的暗示性,且病情最易多次反复发作。
2.情感性障碍
也可在某一应激源冲击下发病,但其主要症状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且情感障碍占优势,较少出现意识障碍。病程较长,病情虽有良好的缓解期,但常循环发作。
3.急性脑器质性障碍综合征
由感染、中毒等因素导致的急性脑器质性障碍综合征,如中毒性精神障碍、谵妄状态、情绪不稳、兴奋躁动等,可表现意识障碍、定向力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等症状。但这类障碍以丰富生动的幻视为多见,意识障碍有忽明忽暗的波动特点,临床症状以晚间为重。此外,明确的病史、相应的阳性体征和实验室的异常结果,及临床转归,均可与急性应激障碍相鉴别。
4.创伤后应激障碍
鉴别点主要在病程时间,若精神创伤后精神症状持续超过4 周,应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1〉个人利益和权益受到严重影响。这种影响来自各个方面,有时不能以个人愿望为转移或无法控制。如家庭中经济困难,天灾人祸,生死离别,工作中的严重挫折,生活中的不幸遭遇等等。
〈2〉外界要求超出了本身能力限度。如一个人当学生时工作积极,学习也特别好,人际关系好,担任班长后,感到力不从心,不能胜任工作,致使压力很大量。有些家长对孩子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
〈3〉理想破灭与事业失败。
〈4〉心理冲突特别激怒。当一个人处于心理矛盾时感到进退两难,骑虎难下。如做了错事,交代怕受处分,不交代怕瞒个住被查出,终日处于紧张、焦虑、期待、揣测之中。
〈5〉肌体的抵抗能力降低。当肌体处于疲劳、饥饿、受伤、患病时再遇不良刺激则难以承受。
〈6〉过去经验对心理应激有直接影响。当相同的应激源再次出现时,则有一定耐受性,多次参加比赛和首次参加紧张程度大不一样。
〈7〉个性特点对心理应激起重要作用。一个性格开朗,乐观的人容易被别人理解和获得别人的帮助,人际矛盾极易获得解决,因性格外向、好胜心强,所以对各种应激源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相反个性特点内向,固执,抑郁者耐受性低。
〈8〉社会支持对缓解心理应记得有明显效果。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他人在精神上的支持。社会联系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精神是的支持,指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别同情的体验。
适度刺激对维持人体健康是有利的,适度应激可提高人的注意、记忆力、增强思维灵活性,行为敏捷,有利于调动潜能,增强应付能力。处于应急状态下的个体,常表现下列症状:
1、意识状态,警觉性提高对刺激敏感,普通声光刺激易致惊跳反应。
2、注意力分散而难于集中,易出差错。
3、思维单一、刻板,缺乏灵活性,轻率做出决定,或思维杂乱,茫无头绪。
4、情绪不稳定、易激怒、易哭泣或表情茫然,或激情发作、嚎啕大哭,或焦虑不安、慌张恐惧,亦可出现悲观抑郁或欣喜若狂。
5、坐立不安、震撼、小动作多,或刻板、转换动作。
6、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口干。尿意频繁,性功能障碍或性欲减退,月经不调,头昏头痛,倦怠乏力,慢性躯体疼痛等。
7、烟、酒、镇静剂的用量增加。
2.促进表达: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尽量不唠叨孩子,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不要强求儿童表现勇敢或镇静。
3.多做解释:不要批评那些出现幼稚行为的孩子,这些暂时出现的“长大又变小了的行为”,是儿童对突发灾难最常见的心理反应。对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
应激相关性躯体病种类繁多,但通常多见于心血管系统(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消化系统(如应激性溃疡等)、免疫系统(如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哮喘等)和内分泌系统(如甲亢、糖尿病、月经紊乱、发育迟缓等)。
情绪心理应激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的表现有以下3种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律失常。
应激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广泛变化,而持续应激则与多种内分泌功能的紊乱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