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疣 (verruca vulgaris) 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皮肤良性肿瘤。祖国医学中称“疣目”、“千日疮”、“枯筋箭”,俗称“刺瘊”、“瘊子”等。好发于青少年,多见于手指、手背、足缘等处。皮肤和黏膜的损伤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初期表现为硬固的小丘疹,呈灰黄或黄褐色等,表面粗糙角化。本病发展缓慢,可自然消退,亦可采用局部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疣目之病名出《诸病源候论·瘿瘤等病诸候。疣目候》,曰:"疣目者,人手足边或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谓之疣目。"《外科正宗》称之为枯筋箭,《外科启玄》称为千日疮。是以好发于手、足、头皮,大如黄豆,粗糙坚硬,表面呈刺状为主要表现的疣病类疾病。
中医诊断标准:
1.风热毒蕴
证候:赘疣新起,时间短,自觉痒而不适,疼痛明显,碰撞后易出血。伴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辨析:①辨证:以新起之疣、病程短、碰后出血、口渴、便干为辨证要点。②病机:风热毒邪侵袭肌表,蕴结不散,凝滞肌肤而见皮肤起疣如花芯,热盛则血不循经则外溢,故碰伤后出血较明显,热伤津液则口渴、便干;风热毒盛,气血不通则瘙痒疼痛。
2.肝郁痰凝
证候:疣起日久,质地较硬,色暗褐,挤压疼痛,出血不多。伴性情烦闷易怒,胸闷不适,纳食不香,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弦。
辨析:①辨证:以病程较长,质硬色暗褐,出血不多,胸闷,纳食不香,脉弦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肝郁则气血运行不畅,津液不行,凝结为痰,痰随气结,留于肌肤故见质硬色暗,出血量少。肝气不舒则胸闷,纳食不香。脉弦缓为肝郁痰凝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寻常疣诊断标准: 1.损害为针头至豌豆大之半球形、多角形角质隆起,呈灰黄、污黄、污褐色或正常皮色,表面粗糙坚硬,顶端分裂成花蕊或刺状。 2.初发时为单发,可增至数个皮疹。 3.一般地无自觉症状,偶有压痛、撞击痛,撞击时可出血。 4.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在手指、手背、足缘及甲周,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发生在甲缘时,可在甲下蔓延,有触痛,易致裂隙感染。 5.寻常疣的形态可呈柔软的细长丝状突起,顶端为角质状,像一个倒立在肤上的小钉,称为丝状疣,此多发于颈部和眼睑。亦有呈多数指状者,基底柔软,丛生出一簇指状突起,此称指状疣,多发于面部、头部、趾间。 6.病程缓慢,有时可自愈,愈后不留痕迹。
中医类证鉴别:
1.疣状痣:损害为淡褐色以至棕黑色的硬实丘疹或疣肿物。呈线状、条状或片状,多与神经分布走向一致,表面粗糙,大小与长短不一。常出生时即有,也可在几岁以后才出现,逐渐扩大,至一定程度才停止扩大。
2.鼠乳:米粒大球形丘疹,表面呈蜡样光泽,中心凹陷如脐窝状。
3.毛囊角化病:多发于少年儿童,有家族史,皮损分布在胸前,或以脸部、四肢为多,丘疹、赘生物易融合成片,表面有油腻性鳞屑。
(一)发病原因
致病菌为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2、3、4、7、27、28、29)。皮肤和黏膜的损伤、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是感染本病的直接因素。
(二)发病机制
人乳头瘤病毒经伤口进入暴露的基底细胞。可以分裂的基底层细胞是病毒DNA的贮存处,带有病毒DNA的上皮细胞可以不出现任何临床表现而呈潜伏状态。发病时,病损处皮肤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和过度角化,伴有角化不全现象。
1.好发部位 多见于手指、手背、足缘等处。亦可发生于身体表面的任何部位,甚至鼻孔、舌面、耳道内、唇内侧、睑缘,广泛者可累及四肢大部分。
2.临床症状
(1)一般表现:病变初期,表现为硬固、突出皮面的小丘疹,呈灰黄、灰白、黄褐或淡黄色,表面粗糙角化。数目不定。初起多为1个,以后可增多至数个或数十个不等。随病程进展,皮损可增大呈斑片状(图1)。
(2)甲周疣和甲下疣:发生在指(趾)甲周或甲下的寻常疣称为甲周疣(periungual wart)或甲下疣(subungual wart)。其根部常位于甲廓内,表现为单纯性角化,待侵及皮肤时,才出现典型的赘疣状损害。若向甲下蔓延、使甲掀起,破坏甲的生长,易致裂口、疼痛及继发感染。
(3)特殊类型
丝状疣(verruea filiformis):好发于眼睑、颈、颏部等处,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长度一般不超过1 cm左右,正常皮色或棕灰色。一般无自觉症状。
指状疣(digitate verruea):在同一个柔软的基础上发生一簇集的参差不齐的多个指状突起,其尖端为角质样物。常发生于头皮或趾间,亦可发生于面部。常为数个,可经久不消(图2)。
根据临床特点、好发部位及病理检查,诊断不难。
体征:
一、颈型(单纯性):患者感颈痛,疼痛向肩背部放散。颈脊椎活动障碍,尤其对某一侧方向活动限制特别明显。颈部肌肉痉挛,常见"落枕"样症状。颈椎棘突或椎旁有压痛,无上肢放射性疼痛。颈部一侧痉挛之肌肉可有触痛。
二、神经根型:颈枕部或颈肩背部有阵发性或持续性隐痛或剧痛。沿颈脊神经节段走行方向的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伴有针刺样或过电样串麻感。当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同时上肢感到发沉或无力现象。颈部有不同程度的僵硬或痛性斜颈畸形、肌肉紧张、活动受限。受累颈脊神经在其相应棘突旁有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颈试验)阳性。此外,受累神经支配区皮肤有感觉障碍,肌肉萎缩及肌腱反射改变。定位详见‘体检’栏。
三、脊髓型:因为刺激或压迫脊髓的部位及程度不同,脊髓型颈椎病症状繁多。主要为麻木、酸胀、烧灼感、发僵、无力等症状,且多先发生于下肢,然后发展到上肢;也有先发生于一侧上肢或下肢、双侧上肢或双侧下肢者。此外,尚可有头痛、头昏或大小便异常等症状。脊髓型颈椎病的体征也很复杂。常见体征有:①脊髓单侧受压:可以出现典型的Brown-Sequard综合征。②脊髓双侧受压:早期表现有以感觉障碍为主者,也有以运动障碍为主者;晚期则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或神经束损害的痉挛性瘫痪,如肢体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甚至卧床不起和呼吸困难。检查可见四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如Hoffmann、Babinski等征阳性,踝阵挛及髌阵挛阳性。感觉障碍程度不一。病人常有胸部或腰部束带感。病情严重者,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即便秘、尿潴留等。
四、椎动脉型: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每于头后伸或转动头部到某一方位时出现,而当头部转离该方位时,症状消失。头部转动时,病人突感四肢无力而摔倒,摔倒时神志多半清醒,可有脑干症状,包括轻者肢体麻木、感觉异常、持物落地;重者出现对侧肢体轻瘫。此外,尚有声嘶、失音、吞咽困难、眼肌瘫痪、视物不清、复视、Horner综合征等脑干缺血的征象。
五、交感神经型:头昏、头沉或偏头痛,视物模糊、眼窝胀痛、视野内冒金星,心律失常,肢体发凉、肿胀,发汗异常。此外,尚有神经根型或脊髓型颈椎病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