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病(alpha 1 anti-trypsin deficiency-associated liver disease)是遗传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引起的代谢性肝脏疾病,以常染色体隐性方式(autosomal recessive fashion)遗传伴等显性表达(codominant expression)。
1.淤胆型药物性肝损害与肝外阻塞性黄疸的鉴别有赖于详细询问病史、各种过敏表现及B超、CT、MRI、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检查而鉴别。
2.肝硬化有慢性肝炎、血吸虫感染、长期酗酒等病史,肝功能、B超、CT、肝脏活体组织检查等有助于鉴别。
α1-抗胰蛋白酶(α1-AT)缺乏性肝病是血清中一种拮抗蛋白酶的成分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而引起的一种先天性代谢病。
α1-AT缺乏性肝病可在婴幼儿期初次被发现,也可在此期无肝脏病变表现,到成年后出现慢性肝病表现。8%~12%的PiZZ型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的新生儿在出生后1个月内即发生胆汁淤积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可高达340µmol/L,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可达150~1300U/L。患儿体重增加缓慢、嗜睡、易激怒、出现无胆汁粪便。3个月月龄的小儿半数出现高转氨酶血症,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可达80~600U/L。12%~15%的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患儿出现肝硬化病症,表现为腹胀、肝脾肿大,因食管静脉曲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也可有紫癜等其他部位出血倾向。大多数患者新生儿肝脏淤胆持续7个月左右至1年可消退,如无好转,则可逐渐发展出现进行性肝损害,进展为肝硬化甚至死亡。引起的肝硬化也可在成年时发生,但在中老年期才出现肝硬化者很少。成年期发病多见于杂合子型α1-AT缺乏性肝病患者,病情发展较缓慢,临床表现各异,有报道成人杂合子型α1-AT缺乏性肝病患者肝功能衰竭的危险性明显增加。Sreger报告的120名PiZZ型新生儿中有14名长期有梗阻性黄疸,新生儿期肝炎和幼年期肝硬化,成年期肺气肿。成人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肝硬化可无症状,可出现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也可伴发肝癌,多见于50岁以上的纯合子型患者。
1.测定血清α1-抗胰蛋白酶浓度(正常值2000~3000mg/L)
比正常减少10%~15%,对诊断可能有帮助,但不能确诊。因在急性炎症时,血清α1-抗胰蛋白酶浓度可能增加。
2.pi表型分析
应用等电聚焦或酸性条件下琼脂电泳鉴定α1-抗胰蛋白酶表型可建立诊断。目前,PCR技术已用于检测α1-抗胰蛋白酶变异体,此法不仅迅速、敏感性高,而且只需极少量的细胞物质,该技术对确定诊断、人群筛检及出生前诊断等均有用。
3.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显示肝硬化,PAS染色可见肝细胞内特征性包涵体,荧光染色显示在肝细胞内蓄积有蓝色颗粒,即α1-抗胰蛋白酶抗体荧光带。
1.禁烟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者应绝对禁烟,吸烟可加重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肺气肿。
2.防治并发症 对只有轻微肝损害者只需长期支持治疗;对有门脉高压者可行门腔或脾肾分流术。
3.肝移植 对肝损害严重者应行肝移植,由于肝是合成α1-抗胰蛋白酶的惟一场所,因此肝移植不仅能治愈肝病,且能纠正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现认为肝移植是治疗Pizz终末期肝硬化的有效方法,应用PiMM表型的供者肝脏做肝移植,可望提高其存活率及改善病情。
4.肝基因治疗 前景广阔,但目前尚难奏效,纠正异常α1-抗胰蛋白酶的表达是预防肝损害的发生及控制其进展的关键,Zern采用特异ribozyrnes成功地抑制一肝肿瘤株异常α1-抗胰蛋白酶的表达,其抑制率达70%,这为预防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肝病变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肝脾肿大,因食管静脉曲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新生儿肝脏淤胆如无好转,则可逐渐发展出现进行性肝损害,进展为肝硬化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