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换的一种病理现象。本身可无特殊症状,当呈现食管炎、溃疡、癌变时才会出现相应的反流症状,部分Barrett上皮易发生癌变。
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鉴别。
Barrett食管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尽管有关Barrett食管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已被大多数学者接受,但Barrett食管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胃食管反流病人中,只有10%发展为Barrett食管,而90%的患者并不发生变化。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学说,即先天性学说和获得性学说。
1.先天性学说
先天性学说认为Barrett食管是由于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柱状上皮没有被鳞状上皮完全替代所致,因此食管下段遗留下胚胎时期的柱状上皮。一些临床观察也支持先天性学说。
2.获得性学说
有研究认为Barrett食管是一种获得性疾病,它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有密切关系。食管下段长期暴露于酸性溶液、胃酶和胆汁中,造成食管黏膜的炎症和破坏,导致耐酸的柱状上皮替代鳞状上皮。研究证实,大多数Barrett食管病人存在反流性食管炎。
关于Barrett食管柱状上皮的来源尚未定论。目前有几种看法:①来源于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②来源于食管贲门腺体细胞;③来源于胃黏膜或原始干细胞。
Barrett食管的发病年龄自出生1个月至88岁均有报告,年龄分布曲线呈双高峰,第一高峰在0~15岁,另一高峰在48~80岁,但临床上多见于中、老年人。Barrett食管的发病在男性多见,病人仅有食管下端的柱状上皮化生,一般无症状,故大多数病人可终生不出现症状。Barrett食管的症状主要是胃食管反流及并发症所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症状为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及反胃,部分因食管狭窄或癌变出现吞咽困难。
1.胃镜检查可以看到食管柱状上皮的特征性红色、天鹅绒般组织特征,与鳞状上皮苍白、光滑的表面截然不同。Barrett黏膜可以呈环周形、岛形、舌形的不同外形表现。
2.内镜下特殊诊断技术的应用可使BE的诊断更容易些。如应用有高清晰度或放大作用的染色内镜简单而安全,,染色剂有亚甲蓝(美蓝)、卢戈碘液、甲苯胺蓝、靛蓝胭脂红。鳞癌、不典型增生、Barrett上皮、胃型化生和某些食管炎不着色,诊断BE的准确性为89%和特异性93%。靛蓝胭脂红是一蓝色对比染色剂,使BE肠化生绒毛样外观突出,因其为对比剂,故最好运用高分辨内镜识别。
3.其他诊断技术还有感光荧光内镜与光散射分光镜等技术。光散射分光镜可用来探察内镜下不典型增生区域,有研究显示这一方法探查不典型增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90%。
改变生活方式是预防泛酸烧心的最好办法,尽量少吃高脂肪餐、巧克力、咖啡、糖果、红薯、土豆、芋头;严格戒烟和停止饮酒;少吃多餐,餐后不宜马上躺下,睡前2~3小时最好不要进食;如果晚上容易反酸,最好在睡眠时把床头抬高10~20厘米;另外,心理因素也十分重要,像焦虑、抑郁都会让消化系统出现不良反应,所以在紧张的时候,缓解压力也同样重要。
可并发食管狭窄和腺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