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期前收缩(sinus extrasystole)又称窦性期前收缩(sinus premature beat)、窦房结内折返性期前收缩。窦性激动在窦房结内折返1~2次,形成窦性期前收缩。
1.窦性期前收缩与窦性心律不齐的鉴别
(1)窦性心律不齐的心动周期的变化逐渐发生,而窦性期前收缩的心动周期呈突然缩短。
(2)窦性心律不齐与呼吸周期有密切关系,心动周期随呼吸逐渐延长或缩短,吸气时频率加快,呼气时频率减慢。而窦性期前收缩与呼吸无关。
2.窦性期前收缩与房性期前收缩的鉴别 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形态与窦性心律的P波不同。此外,前者的代偿间歇虽也属不完全性代偿间歇。但此代偿间歇仍明显长于一个窦性心动周期。窦性期前收缩的P 波与窦性P波虽然可以很相似,但其代偿间歇仍明显长于一个窦性心动周期。窦性期前收缩的P波与窦性P波完全相同,并且有等周期代偿间歇。
3.窦性期前收缩二联律与3∶2窦房阻滞的鉴别 窦房传导呈3∶2阻滞时与窦性期前收缩二联律均表现为成对出现的P-QRS-T,P-P间期长短交替出现,其鉴别要点如下:
(1)3∶2窦房阻滞时的长P-P间期是短P-P间期的两倍,而窦性期前收缩二联律长P-P间期不是短P-P间期的2倍。
(2)3∶2窦房阻滞呈文氏现象时,长P-P间期小于正常P-P间期的2倍,此时与窦性期前收缩二联律的鉴别很困难。如能记录到正常窦性心律,而窦性心律的P-P间期若与成对出现的窦性期前收缩二联律中的长P-P间期相等,则可诊断为窦性期前收缩二联律;如果与窦性期前收缩二联律中的短P-P间期相等,则可诊断为3∶2窦房阻滞文氏型。
窦性期前收缩的发生机制使期前收缩的定义发生了改变,即期前收缩不一定都是异位起搏点发放的激动,在某些情况下,期前收缩可来自心脏正常起搏点窦房结。病因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发热、代谢及药物等因素有关。
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窦性期前收缩的诊断条件是:
①提早出现的窦性P波与基础窦性心律的P波相同。
②有固定的联律间期。
③呈等周期代偿间歇。
窦性前期很少出现症状,但有时两次心搏之间相差较长时,可致心悸感。和窦性心律不齐,心悸心慌等有一定的相似,注意鉴别。窦性前期本身一般不必治疗。活动后心率增快则消失。
心电图特点:
1.提早的窦性P′波 P′波的形态、振幅和时间与同导联上基础节律窦性心律的P波是否相同,取决于窦性激动传至心房的出口是否与基础节律窦性心律相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两者在心房的出口相同,故产生与基础窦性心律的P波完全相同的窦性期前收缩的P′波,在各个导联上均为一致。但是在极少数情况下,窦性期前收缩的激动在心房的出口与基础窦性心律的激动在心房的出口不同,则出现变异的窦性期前收缩的P′波。此外,窦性期前收缩的P′波也可伴有三相房内阻滞而异形。
2.P-R间期 窦性期前收缩的P-R间期与基础窦性心律的P-R间期相等,为0.12~0.20s。如果窦性早期的P′波出现于前一心搏的相对不应期。则可发生干扰性或阻滞性P-R间期延长。如果P′波出现在心动周期的绝对不应期内,将出现心室脱落。
3.QRS波 窦性期前收缩的QRS-T波形可与窦性心律相同,也可伴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束支阻滞、预激综合征等。
4.联律间期 由于折返环路和折返速度相同。可产生联律间期固定的窦性期前收缩。但是在折返环路内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传出阻滞。
(1)二度Ⅰ型传出阻滞(文氏现象):窦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逐搏延长后,窦性期前收缩的P-QRS-T漏搏一次,并反复出现。
(2)二度Ⅱ型传出阻滞:产生联律间期固定伴有窦性期前收缩漏搏。
(3)合并高度传出阻滞:产生偶发的、散在的窦性期前收缩。
(4)完全性传出阻滞:窦性期前收缩消失。
5.代偿间歇 窦性期前收缩起搏点与基础窦性心律的起搏点十分接近,窦性期前收缩发放激动以后,可立即引起基本窦性心律起搏点重建周期,因此窦性期前收缩的代偿间歇等于一个基础窦性心律周期,此称等周期代偿间歇。即提早的P波及其后第一个正常窦性P波的间期(P′-P间期)与基础窦性心律的P-P间期相等。等周期代偿间歇是广义的不完全性代偿间歇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6.窦性期前收缩可偶发、频发或呈联律等。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消除期前收缩的始因,如纠正电解质紊乱,预防外感的侵袭等。
2.避免精神紧张,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起居有常,勿过劳;戒烟酒,减少本病的诱发因素;饮食有节,少食肥甘厚腻之食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
无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