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nonparoxysmal sinus tachycardia,NPST)称特发性窦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sinus tachycardia,IST),是一种至今尚无明确定义的临床综合征,是指当活动或精神紧张时,静息心率过度加快的反应,窦性心率>100次 /min,而无其他导致心动过速的原因。
1.窦性心动过速 通常的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率在100~150次/min,休息或轻微活动时心室率通常不超过100次/min。对β受体阻滞药治疗反应好。一般情况下窦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容易明确。
2.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率在140~250次/min,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可有适时的房性期前收缩诱发或终止发作,程控刺激可诱发和终止发作。
3.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率在100~140次/min,大多在120次/min左右,P′波形态与窦性P波相同或相似,呈阵发性发作突发突止,发作持续时间较短,房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及终止心动过速。程控刺激可诱发和终止其发作。
4.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与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鉴别很困难。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频率逐渐加快(“预热”或“温醒”现象),3~5个心动周期后心率逐渐加快后稳定于一定水平(心率固定),终止前逐渐减速。终止时有较长的代偿间歇。而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在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逐渐增高;迷走神经兴奋时,心率逐渐下降,动态心电图示心率快、昼夜变化大。
1.只有在窦房结本身存在异常的基础上,才可能有自律性异常增强,而正常窦房结不会有自律性功能紊乱。
2.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并不是窦性心律,而是非常接近窦房结的心房处的异位房性心动过速。在心电图上所产生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形态可以非常相似,但用电生理检查方法迄今尚不能将两者区分开。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在年轻人较多见,多数年龄为20~35岁。
最多见的症状是心悸,其次可有胸闷、乏力、头晕等,许多患者呈现精神紧张症状,与心动过速的严重程度不符。有的患者症状呈间歇性,有的为长期持续性,病程为1~11年。可因服用β受体阻滞药引起低血压而发生晕厥。运动耐受试验可见轻度运动即引起过度的心率反应。有人报告少数中晚期患者可因长期心动过速而引起心律失常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等,而出现相应的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危重症状。此外,由于长期服用较大剂量的β受体阻滞药等药物而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如头晕、四肢无力等。窦性心动过速是本症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特点:
1.休息时或轻微活动时的心率大于100次/分钟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平均心率明显增高,心率于白昼异常增高,夜间相对降低,部分患者心率可降至正常范围。
3.短时间的运动(5分钟走路或平板运动试验)心率出现不相称的增加,平均心率可达140次/分钟
4.卧位时心率相对较低为60~135次/分钟;直立时心率明显增高,为90~160次/分钟。
5.心动过速可表现为间歇性、持续性或持续无休止性。
6.合并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时,心率常可持续性增高到160~220次/分钟,损害心功能。
7.对β受体阻滞药或钙离子拮抗药治疗反应差。
本症大多数患者除窦性心动过速外,经体查、超声心动图检查、X线各项心血管系统检查证实心脏常无其他原发性器质性异常,亦无引起窦性心动过速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其他疾病,少部分患者伴有器质性心脏病,但其心率变化与心脏疾病无明显关系。也有报告在射频消融术治疗房室结折返或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后部分患者可发生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
1.心电图检查
(1)心率>100次/分钟。
(2)心动过速时P波形态为窦性。
2.电生理检查
一般认为心动过速发作时,标测高位右心房或贴近窦房结可疑起搏点的起搏部位可以确定兴奋起源点。但由于窦房结是一个解剖定位非特异性的弥漫性结构,与心房组织间并无十分明确的界限,而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与异位右房自律性心动过速对外来刺激的反应十分相似,所以两者的区分很困难。
本症因原因不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办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精神紧张;戒烟酒,减少本症的诱发因素;起居有常,饮食适宜,勿过劳;适当锻炼,预防感冒。
少数中晚期患者可因长期心动过速而引起心律失常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