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EIEC)首先于1967年日本报告自患痢疾样腹泻的年长儿童和成人中发现,常误为菌痢。实验室检查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血清凝集试验阳性,同时大便培养所得之大肠埃希杆菌做豚鼠角膜试验亦阳性。
临床注意与菌痢相鉴别。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是1967年从“痢疾”病人大便中分离获得的一组致腹泻大肠埃希杆菌,与志贺菌有类似的生化特性,无动力,对乳糖不发酵或发酵缓慢,有共同抗原,均为侵袭性致病菌,也称痢疾样大肠埃希杆菌,可侵入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起炎性反应。
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症状与菌痢不易鉴别。
同时大便培养所得之大肠埃希杆菌作豚鼠角膜试验亦阳性。
1不吃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牛奶、肉等动物性食品。不吃不干净的水果、蔬菜。
2剩余饭菜食用前要彻底加热。防止食品生熟交叉污染。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4食品加工、生产企业特别是餐饮业应严格保证食品加工、运输及销售的安全性。
5保护食品水源卫生外,重点应加强对冷冻快餐食品的管理,防止食品被污染,食用前要充分加热。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的肠外并发症并不多见。
1.菌血症 主要见于儿童,有营养不良、镰状细胞贫血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国外已有100多例,国内也有少数病例报道,合并菌血症者症状较严重,病死率高达46%。菌血症多见于发病后1~2天,抗生素治疗有效。
2.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主要见于痢疾志贺菌感染。有些病例开始时有类白血病反应,继而出现溶血性贫血及DIC。部分病例出现急性肾衰竭,肾脏大小动脉均有血栓及肾皮质坏死,肾小球及动脉壁有纤维蛋白沉积,约半数病例鲎试验阳性,多数病例血清中免疫复合物阳性。内毒素血症可能和发病有关,但其他细菌引起的内毒素血症并无类似表现。本病预后严重。
3.关节炎 多发生于菌痢后2周内,可能为变态反应所致,主要累及大关节,可引起膝、踝关节红肿、渗液。关节液中有凝集志贺菌的抗体,血清抗“O”效价正常。用激素治疗可以迅速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