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又称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可为原发,亦可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感染。多发生于儿童,以间歇性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肠粘连等。系统的抗结核治疗,效果较好。
应与慢性阑尾炎、回盲部恶性淋巴结瘤、肠套叠等相鉴别。若X线检查类似结石的阴影时,尚需通过肾盂造影,或胆道造影与肾脏结石或胆囊结石鉴别。体内有专事于清毒杀毒从而保护血管,组织的淋巴系统,遭遇来自体内外无法清除杀灭的毒菌,凝聚和集结于肌表组织形成的毒瘤。
结核杆菌感染可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常因饮用受结核杆菌污染的牛奶或乳制品而发病;继发性较原发性多见,多继发于开放性肺结核或肠结核。病变淋巴结若破溃可引起结核性腹膜炎。
患者持续性低热、疲倦不适。脐部或右下腹常有持续性隐痛,有时阵发性加剧,也可表现为急腹痛,类似绞痛,伴恶心、呕吐,可有腹泻或便秘。查体脐周或左上腹、右下腹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有压痛,常疑为急性阑尾炎而施行手术。慢性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时,可出现慢性中毒症状和营养不良,表现为长期不规则低热、食欲减退、消瘦、贫血、乏力、腹泻。有时可触及团块状肿大的淋巴结,比较固定,不易推动。肿大的淋巴结可压迫门静脉使回流受阻,产生腹水及腹壁静脉曲张;压迫下腔静脉引起下肢水肿;压迫幽门致幽门梗阻;压迫肠道致不完全性肠梗阻。成人可缺乏临床症状,而表现为脐周触及腹块,剖腹探查时始发现为淋巴结结核。
1.红细胞沉降率
多明显加快,可作为评定结核病活动程度的指标之一。
2.血常规
①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增高。②血红蛋白轻度降低。
3.血浆蛋白
近20%慢性患者有低蛋白血症。
4.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1:10000试验呈阳性反应,有参考价值。
5.腹部平片
肠系膜尤其是回肠末端外有散在的钙化的阴影。
6.钡餐造影
若合并肠结核,可见肠运动过速,病变段受刺激收缩,充盈不佳。病变侵及小肠时,钡餐通过可有激惹现象,小肠动力加强,出现狭窄现象。
7.胸片
可发现肺部结核病灶。
8.涂片与培养
从浆膜腔液中找到抗酸杆菌是诊断结核病的重要手段,但阳性率低,仅20%~30%。
9.结核杆菌抗体检测
过去用天然抗原PPD等检测抗体(PPD-IgG、PPD-IgM),敏感性及特异性均差。由于制备了结核杆菌的纯化或半纯化的抗原,使结核杆菌特异性抗体检测有了显著进展。常用的纯化抗原有结核蛋白抗原重组38kD结核蛋白。
1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用于检测结核病人血清、脑脊液及浆膜腔液中的抗结核抗体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11.酶联免疫电泳技术(ELIEP)
是将ELISA与电泳结合起来的一项免疫技术是各种结核病辅助诊断的血清学方法。
12.结核杆菌抗原检测
应用ELISA、乳胶凝集试验、反向被动血凝试验等方法检测体液中的结核杆菌抗原。
13.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干扰素测定。
一、 控制传染源,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结核病人。痰结核菌阳性患者早期接受合理化疗,痰中结核菌可在短期内减少,以至消失,几乎100%可获治愈,因此早期发现病人,尤其是菌阳性者,并及时给予合理的化疗是现代防痨工作的中心环节。早期发现病人的方法是对怀疑病人及时进行X线胸片和菌细菌学检查。
二、 切断传染途径。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因此禁止随地吐痰。对菌阳性病人的痰、日用品,以及周围的东西要加以消毒和适当处理,室内可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患者用过的食具可煮沸,被褥在列日下暴晒,痰盒便器可用5%-10%来苏浸泡;平时应保持室内通风、空气清洁,勤洗澡、勤换衣。
三、 保护易感人群。
(一) 接种卡介苗,它是一种无致病力的活菌苗,接种于人体后可使未受结核菌感染者获得对结核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保护率约为80%,可维持5-10年;接种对象主要为新生儿和婴幼儿,大中小学生和新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地区人员;但接种卡介苗所产生的免疫力也是相对的,应重视其它预防措施。
(二) 提高抗感染和自我保护能力,树立良好的卫生、生活行为习惯,不抽烟、不酗酒、勤洗澡、保证充足的睡眠,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加强体育锻炼,预防感冒,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与结核病人接触,探视病人应在医生允许情况下或带口罩等采取预防措施。
常并发开放性肺结核或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腹水及腹壁静脉曲张,幽门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