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是指1支冠状动脉或其分支(左前降冠状动脉或左回旋冠状动脉)或2支冠状动脉起源于近端肺动脉干或极少数起源于近端右肺动脉。
此病在小儿发病时多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需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相鉴别,同时还要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冠状动脉瘤、川崎病、心前区连续性杂音等鉴别。
冠状动脉的正常发育必须由主动脉窦长出冠状动脉芽,并于心外膜下冠状动脉血管丛连接,心外膜下血管丛是与静脉结构形成的心肌内血管丛交通,在正常发育过程中,肺动脉干也长出冠状动脉芽,但通常退化消失,左或右冠状动脉丛未与主动脉窦芽连接,而与肺动脉芽异常连接,则形成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
1.症状
婴儿在出生后2个月内很少出现症状,这是由于此时肺动脉压力高阻止到肺动脉的分流和冠状动脉窃血。心肌梗死是逐渐形成而不是突然发生的。婴儿第1次出现明显症状多在饲乳和活动时,有呼吸短促,继而面色和四肢末梢苍白、冷汗呈现休克状态。嗳气时症状缓解,发作时间缩短,经常延长5~10分钟,以后在精心护理下数天无症状。也可反复发作有不适感,可能为心绞痛。有许多病人不出现上述症状,早期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少数儿童在婴儿时有严重症状,以后逐渐好转而无症状。大的儿童和成人可无症状或有呼吸困难、晕厥和劳力性心绞痛等症状。在成人,典型的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症状少见。
2.体征
心力衰竭体征可有可无。在婴儿心脏往往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如有左心室衰竭和明显肺动脉高压,可产生右心室增大和肺动脉瓣区第2心音亢进。有二尖瓣关闭不全时,第1心音减弱或消失以及出现心尖区奔马律。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可有可无。在胸骨左上缘有连续性杂音可能是动脉导管未闭或畸形冠状动脉到肺动脉的左-右分流。
1、胸部X线检查:显示心影显著增大,左心缘饱满隆起,心尖圆钝,向外下方突起至左腋部,并向后遮盖脊柱,肺野血管充血,但搏动较弱。
2、心电图检查:常呈现前外壁心肌梗塞征象,L1和AVL导联呈现Qr型和T波倒置,V5V6呈现深的Q波,常伴有T波倒置,左侧心前区导联显示ST段抬高,且常有左心室肥厚征象。
3、右心导管检查: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丰富的病例由于来自主动脉的右冠状动脉血液经侧支循环进入左冠状动脉再流入肺动脉,于是肺动脉血液含氧量增高,在肺动脉水平可显示左至右分流,肺动脉压力亦可增高。
4、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左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切面超声心动图和超声脉冲多普勒检查可显示左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肺动脉。
5、血清酶测定可查到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
6、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用201TI作心肌显像可显示心脏前外方病损区心肌不显影。
7、选择性心脏血管造影检查:心血管造影检查是确诊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可靠方法。主动脉造影和选择性右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仅有右冠状动脉一支起源于主动脉,右冠状动脉显著增粗,造影剂逆向充盈左冠状动脉,再回流入肺动脉。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常显示左心室腔扩大,左心室收缩力显著减弱和左心室前壁运动功能减退。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尚有助于诊断二尖瓣关闭不全。有的病例于肺动脉内注入造影剂时,左冠状动脉可能显影。
本病为一种先天性疾病,故无有效的预防措施。自然预后较恶劣,大多数于生后2个月内死亡,侧支循环发育丰富的病例,虽可生存入成年期,但往往因左心室缺血性病变逐渐加重而死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发生猝死。因此一旦诊断明确,积极施行手术治疗是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的唯一有效措施。
本病死亡率较高(据报导,该病第一年的死亡率为90%),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时更易导致儿童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病人常常表现为急性、严重性的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