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热,病证名。是指胆气郁而化热或郁热壅于胆腑而引起的以口苦、咽干为主症的一系列证候。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胆囊炎,急性胃炎,慢性胰腺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临床分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胆热犯胃、胃阴不足4个证型,采用加味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结合分型辨症治疗。
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腹部饱胀不适,中上腹持续烧灼感,亦可表现为胸骨后痛,餐后可加重,服碱性药物无缓解反而加重。可伴有腹胀、嗳气、烧心、反酸、恶心、呕吐、肠鸣、排便不畅、食欲减退以及消瘦等;严重的还可有胃出血,表现为呕血或排黑便(柏油样便)以及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等。胆汁性呕吐时其特征性表现。由于胃排空障碍,呕吐一般发生在晚间或半夜,呕吐物可伴有少量食物或血液。可在内镜下直接看到胆汁返流,胃黏膜表现为弥漫性充血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黏膜皱襞水肿或糜烂。胃腔里可见绿色潴留液,幽门口松弛或处于开放固定状态,十二指肠蠕动时可见黄色泡沫反流入胃。
本证多因七情内伤,六淫外感所致,导致郁热壅于胆腑或气郁化热,少阳枢机不利所引起,属实证。其病位在胆,往往涉及肝、脾、胃等脏腑。因火热内扰,胆气不宁,以烦躁易怒,胁胀口苦,或耳胀、耳痛、耳鸣,或半边头痛,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头晕、耳鸣、口苦、咽干、心烦不寐、面红耳赤、胸胁苦满、舌红苔黄、脉弦等。胆热证常见眩晕、胁痛、黄疸、不寐等症状。
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肋腹部胀痛,或身目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西医见于:急性胃炎,胁痛,黄疸,呕吐,急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
1.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 约80%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平均在(10~15)×109/L。其升高的程度和病变严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有关。
3.血清转氨酶 40%左右的病人血清转氨酶不正常,但多数在400U以下,很少高达急性肝炎时所增高的水平。
4.血尿淀粉酶测定 急性胰腺炎发生时血清(胰)淀粉酶在起病后6~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可确诊为本病。
1.B型超声 B超是急性胆囊炎快速简便的非创伤检查手段,其主要声像图特征为:①胆囊的长径和宽径可正常或稍大,由于张力增高常呈椭圆形。②胆囊壁增厚,轮廓模糊;有时多数呈双环状,其厚度大于3mm。③胆囊内容物透声性降低,出现雾状散在的回声光点。④胆囊下缘的增强效应减弱或消失。
3.CT检查
1、 食物以清淡为宜。 2、 进食应限于低脂肪、低蛋白、少量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随着病症的消退可逐渐加入少量脂肪及蛋白食物,如瘦肉、鱼、蛋、奶和水果及鲜菜等。 3、 宜多吃萝卜、青菜、豆类、豆浆等副食。 4、 多喝水。 5、 忌食油炸、煎的食物,忌食蛋类、肉汤及饮酒; 6、 少食油腻和炸烤食物。 7、 勿吃动物脑、肾、蛋黄等。 8、 忌食辛辣品。
1.急性气肿性胆囊炎: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胆囊炎,主要是厌氧菌群中以产气荚膜梭菌造成的感染,往往合并链球菌,大肠埃希杆菌等造成混合感染。病人的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重症胆管炎,有时病人可出现黄疸和黑便,在腹部X线片上,发病24~48h后可见胆囊壁增厚并积气。
2.胆囊穿孔:急性胆囊炎穿孔可以有多种临床表现:①胆汁进入腹腔引起胆汁性腹膜炎;②继发肝脓肿形成;③与周围组织粘连最终形成胆囊周围脓肿;④与邻近组织器官形成内瘘。
3.胆囊内瘘:胆囊内瘘主要以胆囊炎,胆石病为主要临床表现出现,由于瘘的部位不同,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具有以下临床表现时应考虑胆囊内瘘的可能:①突然胆绞痛发作,并有发热、寒战、黄疸出现,自行或经消炎处理后症状缓解②长期腹泻,尤以进食油腻食物后为甚;③呃逆、呕吐胆汁;④胆道出血;⑤出现肠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