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俗称蘑菇。是一类高等真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有的还能药用。但也有些蕈类含有毒素,误食即引起中毒。毒蕈 ,其中含有剧毒可致死的不到10种。分别是:褐鳞环柄菇、肉褐麟环柄菇、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毒伞、秋生盔孢伞、鹿花菌、包脚黑褶伞、毒粉褶菌、残托斑毒伞等。
应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相鉴别,关键确定进食毒蕈史。对假愈期或潜伏期要特别警觉,注意监护,切不可轻视。
蘑菇种类繁多,人们缺乏识别有毒与无毒蘑菇的经验,误食毒蘑菇可致中毒。
毒蕈种类多,毒蕈中毒素成分也较复杂,多耐热。毒蕈毒素与中毒症状密切相关,主要的毒物类型有胃肠毒素、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原浆毒素、肝毒素。一种毒蕈可能含有多种毒素,一种毒素可能存在于多种毒蕈中,根据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临床大致分为以下四型,各型间可相互重叠。
1.胃肠型
潜伏期0.5~6小时。恶心、呕吐、腹痛、剧烈腹泻,严重者可伴有消化道出血,继发脱水、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
2.神经精神型
毒素类似乙酸胆碱的毒蕈碱。潜伏期l~6小时。临床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多汗、流涎、流泪、瞳孔缩小、呕吐、腹痛、腹泻、脉搏缓慢等。少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谵妄、幻觉、惊厥、抽搐、昏迷、呼吸抑制等表现,个别病例因此而死亡。部分中毒者可有周围神经炎表现。
3.溶血型
潜伏期6~12小时。除胃肠道症状外,有溶血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导致急性肾衰竭。部分病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皮肤紫癜,甚至呕血或便血等。
4.中毒性肝炎型
潜伏期6~48小时,以中毒性肝损害为突出临床表现,肝肿大、黄疸、转氨酶升高,严重者伴全身出血倾向,常并发DIC、肝性脑病。还可发生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病或肾损害等,导致相关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1.胃肠炎型,应进行大便检查,血常规检查。
2.脏器损害型会导致肾,脑,心等实质性脏器损害,需进行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可见肝功能受损,肾功能衰竭,肾肌酐清除率下降,当肾肌酐清除率<25ml/min时,血肌酐会明显升高,并伴有代谢性酸中毒。
3.剩余食物或胃内容物内的毒蕈类物质检查。
应通过科学普及教育,使群众能识别毒蕈而避免采食,一般而言,凡色彩鲜艳,有疣,斑,沟裂,生泡流浆,有蕈环,蕈托及奇形怪状的野蕈皆不能食用,但需知有部份毒蕈包括剧毒的毒伞,白毒伞等皆与可食蕈极为相似,故如无充分把握,仍以不随便采食野蕈为宜。当发生毒蕈中毒病例时,对同食而未发病者亦应加以观察,并作相应的排毒,解毒处理,以防其发病或减轻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