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lty综合症又称为关节炎-粒细胞减少-脾大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脾大综合征、感染性关节炎。其病因不明,可能为自身免疫性疾病。1924年 Flety首先报道成人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粒细胞减少及脾肿大,此后屡见报道,遂将具备上述三大主征的疾患称为Flety综合症。
本病应注意与斑替综合征鉴别,班替氏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充血性慢性进行性疾病,多见于年长儿。临床特点为慢性进行性脾脏肿大、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和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晚期出现腹水、黄疸、肝功能障碍和肝硬变等征象。但后者无关节症状也无特殊免疫学检查的阳性发现。
本综合征的病因学说与类风湿关节炎基本相似脾大的原因不明。对于白细胞减少有以下学说: 1.血液学研究方面 (1)粒细胞寿命缩短:Bishop(1971)发现4例病人粒细胞半衰期缩短,认为这是粒细胞减少的主要因素 (2)粒细胞产生的能力下降:Welch等(1950)报告白细胞减少可能是脾造成骨髓功能抑制的结果Greenbarg(1973)采用粒细胞集落形成测定发现,本综合征病人的粒细胞前质细胞的增殖能力下 降Gupta(1975)报告血清和尿中作为粒细胞增殖促进因子的集落刺激因子减少 (3)粒细胞着边亢进:Wincenta等(1974)指出,着边亢进及其伴随的粒细胞从外周血中的循环池转移到包括脾在内的着边池,可造成外周血粒细胞减少 2.免疫学研究 (1)存在引起粒细胞下降的血清物质:Calabersi(1959)将本综合征病人的血清给正常人静脉注射,结果出现一过性粒细胞下降因此认为病人的血清中可能存在某种血清物质引起粒细胞下降 (2)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本综合征病人血清抗核抗体阳性率高达75%以上。Bnannei。(1970)证实本综合征病人血清抗核抗体无补体结合能力,称为非器官特异性抗核抗体,后来又证明 本病血清中除存在抗核抗体外,80%~90%的病人尚有粒细胞特异性抗体它具有补体结合能力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该种粒细胞特异性抗体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液中一般认为它是中等大小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构成成分。另有人报告,在脾切除后,本病病人的恶化期血清中出现周边型粒细胞特异性抗核抗体,而在缓解期消失根据该病IgG-RF及特异性粒细胞抗核抗体几乎同时出现及消失的规律考虑可能IgG-IgG-RF中间复合物形成 (3)抗粒细胞抗体:用间接抗人球蛋白消耗试验测定本病病人血清发现有抗粒细胞抗体,该种抗体属于IgG类免疫球蛋白。 (4)与粒细胞密切相关的IgG和血清粒细胞结合IgG:Logue(1976)报告用定量抗人球蛋白消耗试验和I葡萄球菌蛋白A结合试验测定,本病病人的粒细胞表面或血清中的IgG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脾切除后其值下降,这不仅反映了有抗粒细胞抗体的存在,而且也证明这类IgG是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构成成分 (5)粒细胞吞噬免疫复合物的能力下降:Ziff等(1976)利用超离心法、C1q结合试验、单克隆抗体类风湿因子检测本病病人的血清,发现有阳性率高补体结合能力强的免疫复合物存在此种免疫复合物可被正常人的粒细胞所吞噬而病人的粒细胞内却含有由IgG和补体组成的包涵体,这说明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 (6)抑制性T细胞介导机制:Abdou(1978)指出把正常人的骨髓细胞与本病病人的外周血、骨髓细胞或脾细胞一起培养,其集落形成单位数比对照组少这种抑制作用可能表明抑制性T细胞形成受抑制与本病白细胞下降有关
本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殊类型,常于关节炎数月甚至数年后出现典型症状,可有:
1.全身不适、发热、疲倦、厌食、消瘦。
2.皮肤暴露处出现棕色色素沉着,甚呈黑色。
3.皮肤或粘膜溃疡,尤小腿溃疡。
4.脾肿大,个别呈巨脾。
5.部分患者全身淋巴结肿大、紫瘢和反复感染。
1.骨髓中红细胞每系统中度增生、粒细胞成熟障碍。
2.血象:呈中度低色素性贫血、血小板轻度减少,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严重时可<1×109/L;淋巴细胞无明显变化。
3.红斑狼疮细胞检查阴性,Coomb\'s试验阴性,R-F乳胶凝集试验常阳性。
本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尚无特殊预防方法。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自身免疫力。
1.消除和减少或避免发病因素,改善生活环境空间,改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感染,注意饮食卫生,合理膳食调配。
2.注意锻炼身体,增加机体抗病能力,不要过度疲劳过度消耗,戒烟戒酒。
3.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坚持治疗。
Felty综合征的并发症有巩膜外层炎周围神经炎和心包炎;60%的病人有一处以上的继发感染,组织学上肝受累。大部分病人有轻度至中度的贫血。也可发生舍格伦综合征胸膜炎、周围神经病变、肝轻度肿大、淋巴结肿大体重减轻等。同时常常出现下肢溃疡、多有骨侵蚀和关节畸形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