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亦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病,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甚清楚。原因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其中包括胃、十二指肠黏膜慢性炎症、上胃肠道运动功能失调、神经精神因素等诸方面。不少消化系统疾病的其他器官病症和某些消化道器质性病变甚至恶性肿瘤早期也可以出现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因此对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应持谨慎的态度,对患者必须进行全面检查后确实没有发现其他异常,还须除外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减低等,才能作出本病的诊断,对于初步诊断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病人也应随诊观察。
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不良相鉴别。
溃疡样消化不良:它以消化性溃疡的症状为特征,而又无溃疡的存在,新近研究发现常常面临应激的病人可出现应激反应,有胃酸排出的间歇性升高,加之动力障碍使胃酸对粘膜损害的作用延长和增加。因此,此型病人可因进食或服用H-受体拮抗剂而好转。
器质性消化不良:经过检查可明确认定是由某器官病变引起消化不良症状,如肝病,胆道疾病,胰腺疾病,糖尿病等。对于这些病人来说,治疗的时候主要针对病因治疗,辅助补充消化酶或者改善胃动力来缓解消化不良症状。
1.胃运动功能障碍
如果胃运动功能发生障碍,食物在胃内滞留,不能及时将其顺利排入十二指肠,必然导致消化不良。
2.胃十二指肠轻度炎症
据普查发现,在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有1/3~l/2的人证实胃有慢性浅表性炎症,约1/5的人有十二指肠炎。
3.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在半数以上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黏膜中,可检出Hp。
4.精神因素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多数存在焦虑、抑郁、心绪不宁和疑病症(特别是恐癌症);少数有失眠、精神紧张、说话夸张等神经症状,患者常把自己的病形容得非常严重,似乎后果不堪设想,致终日忧心忡忡。精神因素能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分泌及供血等,最终导致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发生。
腹胀、早饱、嗳气等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最常见的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时腹胀、早饱、嗳气等症状很严重,或反复发作,但一般不会出现消瘦、贫血等症状。临床分型可分为反流样、运动障碍样、溃疡样,特发性消化不良及吞气症。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
3、病毒性肝炎免疫学检查。
4、X线检查、B型超声检查。
5、电解质及无机元素检测。
6、胃液检测。
7、心血管检查。
8、内镜检查:内镜检查可发现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9、放射性核素(同位素)检查。
(1)少量多餐:饮食习惯应少量多餐,避免大餐或吃太多,或著刻意跳过一餐不进食。
(2)减少诱发性食物:应避免油和辣的食物、碳酸饮料、咖啡因和酒。避免喝含咖啡因的饮料超过一天三次。
(3)进食时应有时间来轻松地进食,避免快速的吃完一餐后又匆匆的工作。
(4)避免吸入过多的气体:避免抽烟、吃太快、嚼口香糖和喝碳酸饮料。
(5)进食后避免立刻躺下:等到进食过后至少2小时才躺下。
(6)保持健康的体重:多余的体重会施压於腹部、上推胃部和造成胃酸逆流至食道。
(7)学习和练习放松的技巧:放松呼吸法、冥想、渐进式的肌肉放松都有助於压力的缓解。
(8)正确的作息时间:平衡休息和活动的时间。
(9)有规律及充足的睡眠时间。
(10)每天都有休闲时间:找出只属於自己的几分钟时间。
(11)有适当的生活步调:不要尝试同时做太多事情。
可以合并有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