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常常伴发程度不等的精神障碍如抑郁、焦虑、紧张、恐惧等,这些心理障碍长期存在不仅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使原有的躯体功能进一步恶化,而且是诱发支气管哮喘、高通气综合症、神经性咳嗽等心因性疾患的重要危险因素。
主要是精神障碍的鉴别诊断。器质性与非器质性精神障碍的鉴别十分重要,否则会延误诊断和治疗。有时在一些器质性病因不明显的病例鉴别甚为困难,如上所述躯体疾病有时会出现一些功能性精神疾病症状,如焦虑、抑郁、类精神分裂症、躁狂等,此时要区别是躯体疾病伴发的器质性精神障碍,还是为其所诱发的精神疾病;当躯体疾病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时,是由生物学因素的影响,还是躯体疾病带来的心理应激所致;既精神分裂样表现需要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临床往往很难区分,而且两者也常常是共存的。症状性精神障碍实质是指前者。两者的鉴别主要依靠医生掌握全面的病史(包括躯体和精神疾病史),根据慢性肺部疾病史、肺功能不全及阵发性精神紊乱,病程中可能出现的意识障碍,仔细的体格检查及相应的生化及内分泌等实验室阳性发现,进行综合判定以资鉴别。
引起本病的原因众多,除肺部慢性疾病外(慢性肺气肿、慢性气管炎、肺纤维症、肺结核等),其他影响呼吸功能的疾病如侧索硬化、肌萎缩、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脊椎侧弯症、心力衰竭、颅压增高症和特发性肺泡换气症等也可引发。感染是重要的促发因素。其中支气管哮喘所致精神障碍的原因为:
1.外源性病因
(1)吸入存在于空气中的特异和非特异性物质。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屑、药物、某些食物(奶、海鲜品)等,这类物质都有一定的抗原性,在人体内发生变态反应。
(2)气温、湿度、空气离子等成分中每个因子的变化,可对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可构成应激源。
2.内源性病因
(1)神经机制功能异常,如胆碱能神经功能亢进,α-肾上腺素能效应增强和(或)β-肾上腺素能效应低下等,均可导致气道的高反应性和哮喘发作。
(2)呼吸道或其他感染。
(3)在所有支气管哮喘中,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应激)对哮喘的发生、发展与预后都起着重要作用。有统计表明,仅单一精神因素促发哮喘者为15%,变态反应伴有精神因素者占50%。此外,在哮喘发作时常伴有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这会进一步影响哮喘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使发作更为频繁和持续。另外,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如吸烟、嗜酒、过劳等都可以诱发哮喘。据调查哮喘病人的家庭成员中(主要是母亲)有神经质者较多(感情用事、敏感、过分溺爱等)可导致患儿依赖性强、敏感、懦弱的个性,这在因哮喘发作伴发的精神障碍的发生上也起着一定作用。
临床上所有呼吸系统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产生,均与肺功能不全高度相关。
1.支气管哮喘伴发的精神障碍
(1)情绪障碍型患者在发作时常伴有恐惧、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
(2)抑郁-妄想型可出现妄想。内容以被害、关系、罪恶等为主,可伴有幻听,也常伴有轻度意识模糊。
(3)癫痫样意识障碍型多为短暂的意识丧失,类似癫痫小发作。患者在哮喘发作时还可伴有癫痫样抽搐。哮喘与意识障碍消长是平行的。预后一般良好。有观察表明,哮喘发作与某些功能性精神病可能有拮抗作用,如有些学者提出躁狂抑郁症患者患支气管哮喘者少,但也见有两种疾病同时发生者。
2.肺性脑病肺性脑病的精神症状以意识障碍最为多见
开始表现为意识混浊、嗜睡,常在吃饭、谈话中发生,呈间歇性。当嗜睡向清醒恢复过程中,可出现蒙眬状态。若病情进一步加剧进入昏睡,由昏睡可转变至谵妄、错乱,严重时可陷入昏迷。也可从一开始就呈现为谵妄或精神错乱状态。病情可反复波动,几种状态可交替出现,也可突然转入昏迷。还有部分病人的意识障碍不明显。或仅轻度改变,突出表现为猜疑、焦虑不安、片段幻视、幻听和被害妄想等,少数病人可出现情绪抑郁,或表现欣快、轻躁狂症状等。这些症状往往短暂存在或呈阵发性,某些病人可有部分自知力。
(1)意识障碍多见于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由嗜睡转入意识模糊,如有肺部感染,可出现谵妄状态,严重时可发生昏迷。当病人意识混浊或处于半昏迷状态时,可出现兴奋、烦躁、动作缺乏目的性、手抓摸、定向障碍、言语零乱、恐怖性视幻觉、片段妄想等。病人意识障碍的程度常有波动,有时呈间歇性清醒。随躯体疾病好转,意识也逐渐转为清晰。
(2)精神分裂样表现多出现在意识障碍消失后或发病初期,表现为欣快话多、兴奋躁动、思维散漫,常伴有轻度意识障碍。幻觉妄想状态,仅可出现短暂、片段幻视、幻听和被害妄想。有的则表现为刻板言语和木僵,少数病人有癔症样发作。
(3)焦虑抑郁状态如焦虑、紧张、恐惧、情绪低沉、自责自罪及悲观厌世等。类同焦虑症、抑郁症,要认真加以鉴别。
(4)在高龄或有动脉硬化者当意识障碍消除后,可能发生欣快、多言、近事遗忘、虚构、错构等Kosakov综合征或痴呆状态。
(5)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常见有扑翼样震颤、痉挛发作、肌阵挛、锥体束征、眼球运动障碍、眼底静脉扩张、视盘水肿、视网膜出血等。后期可有癫痫样发作。
(6)症状分期1期:精神运动性抑制、思睡、蒙眬或嗜睡、轻度躁狂表现,偶有扑翼样震颤等;2期:昏睡、幻觉、妄想、谵妄、扑翼样震颤等;3期:错乱、视盘水肿、锥体束症、痉挛发作、肌阵挛等。
1.实验室检查
就精神障碍本身目前暂无实验室特异性检验指标。原发呼吸系统疾病常规、生化、免疫实验室检查结果,见呼吸系统相关章节。
2.其他辅助检查
呼吸系统疾病伴发精神障碍,尤其肺心脑病时,脑电图检查一般显示:背景活动为广泛性慢波化,且伴高波幅δ波。
(1)少量低波辐射波。
(2)α波慢化或不规则。
(3)慢α节律的背景上有中至高波幅2~3次/s的δ波等。
由于本病基本的病理生理改变是CO2潴留,CO2中毒,CO2麻醉,pH降低,呼吸性酸中毒,脑缺氧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故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和纠正呼吸功能不全,改善血氧浓度,提高脑氧量,对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至关重要。
由于冬春季节一般发生呼吸道感染的人次较多,易使上呼吸道黏膜受损,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减低,各种病原微生物易于乘虚而入,增加了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的机会,故不同人群的预防手段也有相应的变化,健康人群的预防:多饮水,多注意个人卫生,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应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增强体质,积极预防感冒,避免吃果子狸,死家禽等有可能传播病毒的食物,哮喘患者的预防:春季郊游,散步,踏青时,尽量避免接触花粉,使用表面激素的患者,在冬春这个日夜温差较大的季节,尽量不要减少药量,以免引起复发,此外,可多进食大蒜,洋葱等食物,预防感冒,以免诱发哮喘的发作,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注意保暖,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在风口逗留,因为这类人身体抵抗力较弱,一旦患上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很快就向下蔓延至肺感染,洗澡时要避免着凉,另外,尽量不要去参加大型集会,不要去人多密集,空气浑浊的地方,在饮食上,可食用燕窝,灵芝,冬虫草,北芪等食物,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消瘦的病人应多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鲜鱼,瘦肉等食物。
平日养成科学卫生的生活习惯:
1.勤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和纸巾擦干或晾干,不共用毛巾,洗手前不要用手触摸脸,眼,口,改掉抠鼻子,揉眼睛的习惯,避免手上病菌侵入体内,在外不能即时洗手,可以用消毒湿纸巾进行双手消毒。
2.常通风:居室及办公室内的通风换气十分重要,在室内1~2h后最好能出外呼吸新鲜空气,长时间待在室内要勤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上下班出门在外,注意交通工具,共场所的空气质量,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疾病流行季节避免前往空气疏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3.多喝水:春季让鼻黏膜保持湿润,多喝水“抗菌”效果好,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多喝开水,还能增强机体的代谢功能,减少刺激尽量不吸烟,不喝酒,不食辛辣食物,通过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达到保护自然免疫功能,增强消灭外界病菌入侵呼吸道的能力。
4.作息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与生活作息的规律,避免过度疲劳,不通宵达旦,做到娱乐有度。
5.饮食均衡:多吃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和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可以增强抵抗病毒和细菌感染的力量。
6.坚持锻炼: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可有效提高自身免疫系统的活力。
7.注意保暖:衣物应随着气温变化而增减。
8.保持居室卫生:居住环境清洁,被褥定期在太阳下晒2h,都不利于细菌生存,室内熏艾条,香,喷香水,插电空气清洁片都有助于消灭病菌,接种相关疫苗宝宝身体免疫力相对低下,可按时做计划免疫接种,预防相应的传染病。
9.避免接触:有类似感冒发烧症状,尤其是发烧不退,头痛,关节痛,咳嗽,更要及时就医,尽量避免探视传染病人,病人家属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预防药物。
10.如果家中已有呼吸道传染病人,应尽量做到在家中休养的病人,隔离期限内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不去公共场所;保持居室内空气清新,经常开窗换气,通风可使病原体和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下降;家属接触病人时应戴上口罩,口罩连续使用不应超过4h,接触病人后勿忘更衣洗澡;病人饮食起居用具应专用,并注意保持清洁,隔离期后应消毒,陶瓷,玻璃餐饮用具煮沸消毒,水面浸过被消毒物品,水沸时开始计时,一般为15~30min;痰液用漂白粉混合消毒,其比例为 5∶1,消毒时间为2h,痰杯,痰盂等每次用过后用强力杀菌液浸泡30min,然后用清水洗净;病人解除隔离后,对居室空气,地面,家具进行消毒,喷洒消毒剂时关闭门窗,1h后方可开窗通风;地面,家具消毒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正确对待疾病,养成开朗,乐观,豁达的性格,这些都能使我们远离呼吸道疾病。
并发症有休克,心律失常,多脏器损害,如肝衰竭,电解质紊乱,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上消化道出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