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窦综合征(css)是一组自发地突发性头昏、乏力、耳鸣以至晕厥的临床综合征。于1930年由Roskam等首先报道,随后Weiss和Bake对15例病例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出颈动脉窦的超敏反应是发生晕厥的原因,又叫Weiss-Baker综合征,或Charcot-Weiss-Baker综合征。
与血管抑制性晕厥中的单纯性晕厥、咳嗽性晕厥、心源性晕厥、排尿性晕厥等鉴别。
1.单纯性晕厥 多有明显诱因,如疼痛、恐惧、情绪紧张、疲劳等。晕厥前有短时的前驱症状,如头晕、恶心、苍白、出汗等;晕厥最常发生于直立位或坐位,但无明显直立性低血压;晕厥时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而微弱,面色苍白且持续至晕厥后期;恢复较快,无明显后遗症状;无多种自主神经及躯体神经损害的症状。
2.排尿性晕厥:发生于排尿或排尿结束时,引起反射性血压下降和晕厥,最常发生于半夜醒来小便时,与本病体位改变引起血压下降不同。
3.心源性晕厥 心脏血管疾患,如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速、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等,均可因心排出量减少影响脑供血不足而引起晕厥。心电图检查有异常。
颈动脉窦位于颈内动脉的分叉部,该部形成扩张即称为颈动脉窦,内有压力感受器,经舌咽神经与延髓的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相连。刺激颈动脉窦可影响动脉血压、心率、心肌做功、心输出量、动脉阻力及静脉容量。其反射通路是经过窦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至孤束核,再传至迷走神经背核,经迷走神经传出纤维,产生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但正常情况下,心率减慢一般在5次/分钟以内,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均在1.33kPa(10mmHg)以内。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窦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异常增高,当感受外界刺激时,一方面副交感神经张力明显增加,引起窦性心率明显减慢,PR间期延长,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三者兼而有之,心输出量明显减少而引起脑缺血,可发生晕厥;另一方面,继发于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可引起全身动脉松弛,血压明显下降而引起脑血流灌注压骤然降低,可发生晕厥。也有一部分患者,虽无明显的心率和血压变化,但刺激颈动脉窦时,脑血管收缩,引起脑缺血,也可发生晕厥。
1.心脏抑制型
心脏抑制型刺激颈动脉窦时出现心室停搏≥3秒。心室停搏常由整个心脏骤停引起但偶尔也可出现阻滞的P波。此型占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的60%~80%左右。此型患者的晕厥发作是由于反射性心脏收缩功能不全而致脑缺血。
2.单纯血压降低型
单纯血压降低型刺激颈动脉窦时出现收缩压降低≥6.7kPa(50mmHg)。此型约占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的5%~11%左右。此型晕厥以瘦长型个体为主,晕厥发作是由于血压过低引起脑缺血。
3.混合型
混合型刺激颈动脉窦时,心脏抑制和血压降低均出现。一般以按摩颈动脉窦时心率减慢50%以上,收缩压降低5.3kPa(40mmHg)以上作为此型的诊断标准。此型约占颈动脉窦综合征的30%左右。
4.原发性脑型
原发性脑型刺激颈动脉窦时,尽管无明显的心率及血压变化,但患者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的症状,常极为短暂。常见于颈动脉大脑前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的阻塞性病变患者。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一般因突然转动头部或衣领过紧而诱发。此型晕厥的发作机制未明,可能为脑血管收缩而引起脑缺血的一种晕厥。此型发作时,脑电图显示在颈动脉窦受压一侧可显示慢频高幅波,而对侧则出现抽搐或痉挛性局限性神经征象。近来有人发现,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的青年女性,突然转动头部或衣领过紧时亦易出现本病。
1.颈动脉窦刺激试验
颈动脉刺激诱发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或出现晕厥者常可确定诊断。
2.直立倾斜试验
约50%的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在此试验中出现阳性,因此在与血管抑制性晕厥中的鉴别方面,直立倾斜试验的价值不大。
1.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由于颈动脉窦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异常增高,要注意体位的突然变化和减少对颈动脉窦局部的刺激(如突然转头等动作)。防止摔伤。
2.对反复发生晕厥的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
3.生活有规律,处事达观,不要过度熬夜、不要一日三餐不规律。这样可以使得人体生物钟有规律的运转,同时也使得神经、体液调节条理有序。
多可出现头晕、晕厥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