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Bibrio Parahemolyticus)食物中毒也称嗜盐菌食物中毒,是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主要翻版海产品。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重症型常出现失水、休克症状。于1950年10月从日本大阪市发生的一起咸沙丁鱼食物中毒的患者肠道排泄物和食物中首次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
1.急性细菌性痢疾 表现为发热、腹泻、脓血黏液便,有里急后重,粪便培养有志贺痢疾杆菌生长。
2.霍乱 腹泻频繁,伴呕吐,常常表现明显失水,粪便培养有霍乱弧菌生长。
3.出血性肠炎 多见于儿童,与进食无关,为散发病例。临床表现有血水样大便,剧烈腹痛和脐周压痛,有时腹部有固定压痛,伴肌紧张,中毒症状重,病程较长;粪培养无副溶血性弧菌生长。
4.过敏性紫癜 有腹痛、血便外,尚可见皮肤紫癜,关节疼痛等,大便培养为阴性。
5.本病还应与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类、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等鉴别。
副溶血性弧菌又称致病性嗜盐菌。广泛生存于近岸海水和鱼贝类食物中,温热地带较多。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为海产品,以墨鱼、虾、贝类最多见,其次为盐渍食品和肉类、家禽和咸菜。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多发于夏秋季的7~9月,沿海地区多发。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青壮年为主。
1.潜伏期
一般14~20小时,短者为3~5小时,长者可达40小时。
2.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呕吐,洗肉水样便,有时脓血便,腹泻每日5~6次,体温一般为37.7~39.5℃。重症者可出现脱水、意识不清、血压下降等。
3.病程
一般为2~4天,恢复期较短,预后多良好。
1.血象 发病初期,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在(10~20)×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80%以上。
2.粪便镜检 可见白细胞或脓细胞,常伴有红细胞,易被误诊为菌痢。粪便培养可检出副溶血弧菌,绝大多数迅速转阴,仅少数持续阳性2~4天。
3.细菌培养 发病1~2天,粪便培养阳性率高,2天后阳性率减低。可疑食物,如海产品、腌渍品等细菌培养,有时亦能分离出细菌。目前用VITEK-AMS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进行腹泻患者粪便细菌分析鉴定,可准确迅速诊断。
4.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副溶血性弧菌DNA该技术简便、快速、特异、灵敏度高。
5.血清凝集试验 患病初期血清凝集效价较高,此后大多很快转为阴性。如效价达到1∶80~1∶160,可诊断本病。在恢复期,检测耐热溶血素抗体,滴度常明显升高到1∶80~1∶160。
预防措施与其他细菌所致者似。关键在于加强卫生宣传,提高人们的卫生素质。
1、加强海产品卫生处理。对海产品清洗、盐渍、冷藏、运输应严格按卫生规定管理。
2、防止生熟食物交叉污染,不生吃海产品。做到生菜和熟菜分开,防止交叉感染。对海产品要煮熟炒透。贮存的食品在进食前要重新煮透。不吃生成蟛蜞、生梭子蟹、咸烤虾等,如生吃,一定要用醋泡5min,杀死病原菌。
3、控制食品中细菌生长。通常食品应放在凉爽通风处,或保存在冰箱内。隔餐的剩菜,食前应充分加热。不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
1、可并发中毒性休克:患者可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心慌、心悸等不是症状。
2、严重腹泻可导致脱水,电解质失衡,循环衰竭:由于大量液体通过消化道丢失,如果不能及时补充充分的液体,容易引起水、电解质失衡,从而导致循环衰竭。
3、神志意识障碍:如果毒性的食物长期存在于体内,可以会通过循环进入大脑的血供,引起意识障碍,甚至出现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