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腺瘤亦称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是较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究其原因可能与应用避孕药的增加有关。据报道长期服用避孕药者该病的发病率为(3~4)/1万,而在不服用避孕药及服用避孕药史短于2年的妇女,该病的发病率仅为1/100万。肝腺瘤可为单发性或多发性,而胆管囊腺瘤可发生恶性变。
1.肝癌 本病应与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相鉴别。一般根据病史、病程、病情进展、AFP及B超动态观察有助于鉴别。肝腺瘤主要应与原发性肝癌相鉴别,因肝腺瘤易误诊为肝癌,特别是低度恶性的肝癌,肉眼亦很难区别,需病理多处切片,反复仔细镜检。原发性肝癌多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史,有肝功能异常和AFP升高。如有口服避孕药病史应怀疑本病。
2.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彩色多普勒示血流增强,可显示从中心动脉放射向周围的血管。病理肉眼可见中心星状瘢痕。
3.急腹症。
本病发生的真正原因未明。发病可能与性内分泌紊乱有关,婴幼儿病例可能与先天胚胎发育异常有关。Henson认为后天性因素可能与肝硬化、肝细胞结节状增生有密切关系。目前多认为口服避孕药是后天性肝腺瘤的主要原因。现认为其发生与口服避孕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口服避孕药尚不普遍的20世纪50~60年代此病罕见;超过90%的肝腺瘤患者发生于年轻女性,且至少有75%的患者有服用避孕药史,超过30岁服用避孕药的妇女患病的危险性增高;肝腺瘤的发病率与服用避孕药的时间和剂量有直接关系;患者在停服避孕药后可见瘤体萎缩;妊娠期可见瘤体增大;绝经后妇女极少有肝腺瘤发生。发生于男性的肝腺瘤可能与糖尿病、糖原贮积症及使用雄性激素等有关。
临床表现随肿瘤大小、部位及有无并发症而不同。5%~10%无任何症状,系查体或手术时偶然发现。约1/3的肝腺瘤患者有腹块及近期发生的右上腹疼痛性质可为隐痛,并有恶心、纳差等不适;但当肿瘤发生破裂出血时,患者可出现突发的右上腹剧痛,查体可发现腹肌紧张,局部压痛、反跳痛,严重者可有失血性休克的表现;黄疸及发热偶见,应引起临床工作者注意的是HCA不仅有破裂出血的倾向,而且还有恶变为肝细胞肝癌的潜能。
1.腹块型
此型较多见,患者除发现上腹包块外,常无任何症状,体检时可扪及肿瘤,其表面光滑、质硬、多无压痛,肿块随呼吸上下移动。如为囊腺瘤,触诊时可有囊性感。当肿块逐渐增大而压迫邻近脏器时,可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上腹隐痛等症状。
2.急腹症型
腺瘤由单独动脉供血,动脉一般没有结缔组织支持,瘤内出血经常出现,有时会导致包膜破裂。瘤内出血时患者可有突发性右上腹痛,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体检时可有右上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往往误诊为急性胆囊炎而行手术,术中才发现肝腺瘤,肿瘤破裂引起腹腔内出血,患者可出现右上腹剧痛,腹部有压痛和反跳痛等腹膜刺激症状,严重者可因出血过多造成休克。
化验检查肝功能多正常或表现为轻度GGT或ALP升高,AFP阴性,如果AFP升高多提示肝腺瘤恶变。
1.B超检查 显示病灶边界清楚,回声依周围肝组织不同而不同。为低回声肿块,如果内有出血和坏死则呈混合回声,边界清楚,无声晕。
2.CT平扫 肿瘤呈低密度区,增强后可显示不同密度。增强CT示腺瘤一般为等密度或轻度低密度,因腺瘤富含血管,在造影的动脉期获得CT影像更容易发现腺瘤。伴有糖原累积病或其他致脂肪浸润的病人,肿瘤可以表现为高密度。中心坏死、钙化偶尔也很明显。肿瘤内出血在非增强CT检查上表现为高密度,静脉造影后肿瘤增强多不均一。
3.肝动脉血管造影很敏感,肿瘤表现为血运丰富并且呈向心性供血,也可见中央为低血运区,这表明有肿瘤内出血。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因可致出血应避免。
4.MRI上腺瘤在T1像上有均一增强的信号和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包膜。这种影像表现也可见于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及肝细胞癌。这种病灶也可在T1像上表现比正常实质密度低,这种情况下很难与肝转移癌区分。如亚急性出血发生,在T1、T2像上为增强的局灶区域。以上检查缺少腺瘤的特异性征象,故辅助检查结果尚需与临床相结合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5.核素肝扫描 肿瘤直径>2~3cm者,肝内可显示放射性稀疏区。
现认为HCA女性与口服避孕药有着密切的关系;男性则与糖尿病、糖原贮积症及使用雄性激素等有关。因此,针对明确的病因进行预防是目前本病预防的关键。
对青壮年育龄妇女,经常口服避孕药者,应定期检查肝脏,动态观察肝脏形态变化。一旦发现肝占位病变,首先停服避孕药,密切观察肿瘤的变化,若肿瘤继续增大,仍应争取手术治疗。
口服避孕药时间长者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1、肝腺瘤导致腹腔内出血是其最为严重的并发症,须急诊处理,如果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导致血容量的降低,引起休克。
2、肿瘤发生破裂出血时,病人可出现突发的右上腹剧痛,严重者病人可有失血性休克。
3、HCA有恶变为肝细胞肝癌的潜能,如果条件容许,建议行手术治疗,定期复查腹部CT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