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c attack)是指历时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突然出现短暂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1h,不超过24h即完全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1.部分性癫痫 感觉异常、抽搐,症状常按皮质功能区扩展,脑电图可有局限性异常痫性放电,头部CT或MRI可发现脑内局限性病灶,抗癫痫治疗有效。
2.梅尼埃综合征 以眩晕发作为主,易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混淆。但患者较年轻,发作时间长,多伴有耳鸣,多次发作后听力下降,甚至耳聋。不伴有脑干定位体征。
3.偏头痛 青年人多见,以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为特征,多伴有恶心,呕吐,发作前可有视觉先兆,有时可能有运动障碍和情绪改变,发作持续时间可超过24h。
4.晕厥 多在直立位置水平位后,发作时面色苍白、出冷汗、意识丧失、脉搏沉细、血压降下降。当病人身体置水平位后,脉搏即可有力,面色转红,意识恢复,发生原因多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体位性低血压或强烈的情绪因素有关。
5.心脏病 脑动脉硬化病人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伴血压过低,心力衰竭等可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混淆。但只要同时注意脉搏、血压、心脏情况和心电图检查,即很容易诊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多病因的综合征,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此外,脑血流动力障碍、颈椎病、血液凝固障碍、心脏病等均可引起TIA。据统计,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者占60%。
TIA好发于中老年人(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突然,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多于5min左右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短、恢复快、不留后遗症,可反复发作,症状相对恒定;通常不表现为症状,仅持续数秒钟即消失的闪击样发作。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和高脂血症病史。
(1)颈内动脉系统TIA:
①常见症状:以发作性偏侧或单肢轻瘫最为常见,瘫痪通常以上肢、面部较重。系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或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皮质支的分水岭区缺血表现。
②特征性症状:
A.短暂的单眼失明,但不常见,眼动脉交叉瘫(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黑蒙或失明、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
B.主侧(通常为左侧)颈动脉缺血可表现失语。
③可能出现症状:
A.对侧单肢或半身感觉异常(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表现)。
B.对侧同向偏盲,较少见(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皮层支或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皮层支分水岭区缺血,而使顶、枕、颞交界区受累所致)。短暂的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亦可见。
(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①常见症状:眩晕,平衡失调,大多数不伴有耳鸣,为脑干前庭缺血表现,少数可伴耳鸣,系内听动脉缺血导致内耳受累。
A.跌倒发作(drop attack):表现病人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系下部脑干网状结构缺血所致。
B.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突然出现短暂性记忆丧失,即刻记忆和远记忆力保持良好,自知力和人格保存、谈话、书写、计算力保持良好。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突然恢复,能够完全恢复记忆;仅对发作期的经历不能回忆。大都认为是大脑后动脉颞支缺血累及边缘系统的颞叶海马、海马旁回和穹隆所致。
C.双眼视力障碍发作:是双侧大脑后动脉距状支缺血所致枕叶视皮质受累,引起短暂性皮盲。
③可能出现的症状:
A.吞咽障碍,构音不清:为脑干缺血所致延髓性麻痹或假性延髓性麻痹的表现。
B.共济失调:小脑动脉支受累所致。
C.意识障碍伴有或不伴有瞳孔缩小:是高位脑干网状结构缺血累及网状激活系统及交感神经下行纤维(由下丘脑交感区到脊髓睫状中枢的联系纤维)所致。
D.一侧或双侧面、口周麻木或交叉性感觉障碍:是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同侧脊髓丘脑束缺血表现。
E.眼外肌麻痹和复视:为中脑或桥脑缺血表现。
化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检查一般正常。如有糖尿病、高脂血症者,可有相应生化改变。
1.影像室检查
(1)CT和MRI检查:TIA病人经CT或MRI检查大都正常,部分病例发现有脑梗死。其中相当一部分梗死灶与症状不符合,尚有陈旧病灶。弥散加权MRI或PET可见片状缺血区。
(2)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该项检查是利用注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射出的单光子为射线源,由于不同组织浓聚放射性核素的剂量不同,而构成不同图像。一般SPECT在TIA发作及缓解期均可发现异常。
(3)脑血管造影(CAG)和数字血管造影(DSA):此项对于经B型多普勒断层扫描或TCD等发现颈动脉系统颅外段有狭窄或阻塞,且TIA发作频繁考虑手术时,可进行此项检查。 (4)颈椎X线检查:用于明确颈椎病诊断,可照颈双斜位片。
2.电诊室检查
(1)脑电图(EEG):基本正常。
(2)经颅多普勒扫描(TCP)及B型实时多普勒断层扫描:可以了解血管狭窄及动脉硬化程度。TCD微栓子监测适合发作频繁的TTA病人。B型实时多普勒断层扫描可检出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等动脉硬化改变。
尽管TIA的病因尚不全清楚,但大都病前存在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及高黏血症。且颈椎病、各种心律失常、心衰等老年病人易患TIA。故一级预防应重点防治上述疾病,定期复查、防止过早出现TIA。对已有TIA发作病人或发病倾向者应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即二级预防。此项工作尤为重要。TIA易发展为各种脑卒中。据全军脑血管病流行学协作组于1987年调查研究,共检出脑血管病患者15854例(含TIA),其中经头部CT确诊的脑梗死869例,脑出血313例,发现TIA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OR=13),即有TIA病史的病人患脑梗死的机会是无TIA对照组的13倍,同时也是脑出血的危险因素(OR=4.6),即有TIA病史的病人患脑出血的可能性是正常老年人的4.6倍。故在防治急性脑血管病工作中,及早诊断和正确处理TIA是防治脑卒中的关键性重要环节。对已出现脑卒中的病人应及时就医(详见相关章节)。针对轻度残疾或缺陷发生后,限制其发展成永久性及严重的残障,即三级预防。在药物治疗同时,采取康复治疗来达到Ⅲ级预防目的。康复治疗的目标是通过物理疗法、作业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障碍恢复,防止废用和误用综合征,减轻后遗症;充分强化和发挥残余功能,通过代偿和使用辅助工具,以及生活环境的改造等,以争取病人达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
1、电解质紊乱:电解质对于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体液的分布和转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见于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冠心病、高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病及预激综合征者。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洋地黄过量、肺心病缺氧、低钾时。
3、心功能不全、室颤: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