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我国绝大多数肺心病患者是在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基础上发生的。
老年肺心病的病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4类。
1.COPD 据国内662例肺心病尸检资料,源自COPD占82.8%;一组78853例住院肺心病患者资料分析,由COPD引起的肺心病占84.01%。由此可见,CODP是老年肺心病最主要的病因。
2.致纤维化肺部疾病 包括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和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多见的有肺结核(5.90%),肺尘埃沉着病(1.21%)慢性肺部感染,肺部放射治疗等。
3.影响呼吸运动的疾病 如严重的胸廓畸形,胸廓成形术,严重的胸膜肥厚,肥胖伴肺通气不足,睡眠呼吸障碍等。
4.肺血管病变 如肺栓塞,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
本病多有长期慢性经过,并逐步出现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损害的征象。按其功能的代偿期与失代偿期进行分述。
1.肺、心功能代偿期(包括缓解期) 此期主要是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表现。可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活动后可感心悸、气短、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也可表现为心源性哮喘、端坐呼吸、急性肺水肿等左心衰症状。体检可有明显肺气肿的体征,由于胸膜腔内压升高,阻碍腔静脉回流,可见颈静脉充盈,胸廓外观呈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语音震颤减弱,呼吸音减低,呼气延长,有时肺底听到哮鸣音及湿?音,心浊音界缩小,心音遥远,肝浊音界下降,肝大伴压痛,肝颈静脉反流阳性,水肿和腹水等,下肢水肿常见,下肢水肿以午后明显,次晨消失。此外,肺动脉瓣区可有第二心音亢进,提示有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或剑突下示心脏搏动,多提示有右心室肥大。因膈下降,使肝上界及下缘明显地下移应与右心衰竭的肝淤血征相鉴别。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包括急性加重期) 本期临床主要表现以呼吸衰竭为主,有或无心力衰竭。
(1)呼吸衰竭:急性呼吸道感染为常见诱因,多为通气障碍型呼吸衰竭(Ⅱ型呼吸衰竭),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同时存在。低氧血症的主要表现是胸闷、心慌、气短、头痛、乏力及腹胀等。当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可出现明显发绀。缺氧严重者可出现躁动不安、昏迷或抽搐,但此时切忌用镇静或催眠药,以免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发生肺性脑病。高碳酸血症的主要表现是皮肤温湿多汗、浅表静脉扩张、洪脉、球结膜充血水肿、瞳孔缩小,甚至眼球突出、两手扑翼样震颤、头昏、头痛、嗜睡及昏迷。这是由于二氧化碳潴留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结果。当严重呼吸衰竭伴有精神神经障碍而又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称为肺性脑病。
(2)心力衰竭表现:肺心病在功能代偿期只有肺动脉高压及右室肥厚等征象,而无心力衰竭表现。失代偿期则出现右心衰竭、心慌、气短、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甚至全身水肿及腹水,少数患者还可伴有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也可出现心律失常。
肺心病患者一旦出现肺心功能衰竭,诊断一般不难,但对早期患者。诊断必须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各项辅助检查等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判断。下列各项可作为诊断肺心病的参考:具有慢性支气管炎等肺、胸疾病的病史;存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或慢性肺间质纤维化等基础疾病的体征;并有前述的心电图、X线表现,再参考心电向量图、超声心动图、肺阻抗血流图、肺功能或其他检查,可以作出诊断。肺、心功能失代偿期的患者则有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的临床征象和血气改变。
实验室检查
1.动脉血气分析 肺心病肺功能代偿期可出现低氧血症或合并高碳酸血症。当PaO2<8kpa 60mmhg="" paco2="">6.66kPa(50mmHg),此多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所致肺病
2.血液检查 具有缺氧的肺心病患者,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升高,血细胞比容可高达50%以上。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可增加。红细胞电泳时间常延长。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可出现核左移现象。部分患者血清学检查可有肾功能或肝功能改变,亦可出现高钾、低钠、低氯、低钙、低镁等变化。
3.其他 肺功能检查对早期或缓解期肺心病患者有意义。痰细菌学检查对急性加重期肺心病可以指导抗菌药物的选用。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除肺、胸基础疾病及急性肺部感染的特征如肺透光度加强,肋间隙增宽以及肺纹理增粗紊乱外,尚可有肺动脉高压征:①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其横径≥15mm;其横径与气管横径之比值≥1.07;②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3mm;③中心肺动脉扩张和外周分支纤细两者形成鲜明对比;④圆锥部显著凸出(右前斜位 45°)或“锥高”≥7mm;⑤右心室肥大征(结合不同体位判断),以上5项标准,具有1项即可诊断肺心病。个别患者心力衰竭控制后可见心脏外影有所缩小。
2.心电图检查 主要表现有右心房,室肥大的改变,如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90°,重度顺钟向转位(V5 R/S≤1),Rv1+Sv5≥1.05mV,aVR呈QR型及肺型P波。也可见右束支传导阻滞及低电压图形,可作为诊断肺心病的参考条件。在V1,V2 甚至延至V3,可出现酷似陈旧性心肌梗死图形的QS波,应注意鉴别。
3.心电向量图检查 主要表现为右心房、右心室肥大的图形。随右心室肥大的程度加重,QRS方位由正常的左下前或后逐渐演变为向右、再向下、最后转向右前,但终末部仍在右后。 QRS环自逆钟向运行或“8”字形发展至重度时之顺钟向运行。P环多狭窄,左侧与前额面P环振幅增大,最大向量向前下、左或右。一般说来,右心房肥大越明显,则P环向量越向右。
4.超声心动图检查 通过测定右心室流出道内径(≥30mm),右心室内径(≥20mm),右心室前壁的厚度(≥5mm),左、右心室内径的比值(<2.0),右肺动脉内径或肺动脉干及右心房肥大等指标,以诊断肺心病。
5.肺阻抗血流图及其微分图检查 分析肺阻抗血流图中的上升时间、波幅、波面积和最大上升速度,可反映肺血管内血流的充盈强度及其所需要的时间。肺心病时肺阻抗血流图的波幅及其微分波值多降低,Q-B(相当于右室射血前期)时间延长,B-Y(相当右室射血期)时间缩短,Q-B/B-Y比值增大,对诊断肺心病有参考意义,并对预测肺动脉压及运动后预测隐性肺动脉高压有明显的相关性,有一定参考价值。
肺心病是老年人易患的一种常见病,它可直接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发生心衰的肺心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甚至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使生活难以自理,故老年肺心病的预防保健至关重要。预防保健可分为3个层次:
1.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主要通过防止能引起本病的支气管、肺、肺血管等疾病,达到无病防病的目的,提高人群卫生知识、增强抗病能力,积极防治原发病诱发因素。如呼吸道感染、各种变应原、有害气体及粉尘的吸入。通过宣传教育,提倡戒烟及有效的戒烟药物的应用,劳动保护等手段已达到病因预防的目的。
2.二级预防 肺心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通过临床手段,终止肺心病的进一步发展,并尽量使已受损的心肺功能得到恢复。采取针对性强的有效体检手段,及时发现肺心功能尚处于代偿期的肺心病,监测肺、心及其他脏器的结构和功能状态,预防肺心病紧急状态的发生。
3.三级预防 对已诊断肺心病的患者,采取积极适当的治疗和康复手段,尽可能减少肺心病对机体的损害程度,保护肺、心残存功能,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重视并发症的治疗。
1、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由缺血时间过长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是心肌灌注供给与需求失衡的结果,心肌缺血在临床中常可通过患者的病史、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改变而发现。心肌梗死有时表现为不典型症状,甚至没有任何症状,仅能通过心电图、心脏标志物升高或影像学检查发现。
2、心力衰竭:由于酸碱平衡失调,可能会引起心脏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心力衰竭,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
3、心脏骤停: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
4、心律失常:心脏电活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按其发生原理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
5、肺性脑病:又称肺心脑综合征,是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及肺功能衰竭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及脑循环障碍。主要依据有慢性肺部疾病伴肺功能衰竭;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神经、精神症状和定位神经体征;血气分析有肺功能不全及高碳酸血症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