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是严重的异位心律,心室丧失有效的整体收缩能力,而是被各部心肌快而不协调的颤动所代替。两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均相当于心室停搏。心室扑动常为心室颤动的前奏,也常是临终前的一种致命性心律失常。
1.AMI:ST段压低或抬高,倒置T波,异常Q波多见于心肌缺血性病变,可有血清CK,LDH等酶活性异常值鉴别,CVD血清酶值增高速度比AMI缓慢,但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症状。
2.心脑卒中无胸痛,卒中样发病的AMI是老年性AMI所特有,藤氏报告AMI与CVD同时发生率达5%~10%,故未同时发生时则诊断困难。
3.急性可逆性心肌梗死:特点:①异常Q波多见于V1~V3导联,ST段抬高,冠状T波等典型AMI波形;②持续时间1~2周后可转为正常;③心肌酶逸出轻;④尸检肉眼可见AMI改变,心肌组织学见附壁血栓,小血管血栓与周围心肌组织散在性坏死;⑤合并有DIC,凝血功能亢进等冠状微小血管循环障碍等因素。
1.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冠状动脉缺血。
2.心肌病伴完全房室传导阻滞者。
3.严重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钾或高钾。
4.药物毒性作用,如奎尼丁、洋地黄、氯喹、锑剂、酚塞嗪类等药物中毒。
5.触电、雷击或溺水。
6.各种室性心动过速进一步恶化。
7.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误用洋地黄类药物。
1.意识丧失、抽搐,即Adams-Stokes综合征。
2.面色苍白或青紫,脉搏消失,心音听不到,血压为零。
3.如不及时抢救,随之呼吸、心跳停止。
1、电解质检测:检测患者的血清钾、钠、氯等水平。
2、血流动力学检查,发现肺动脉楔压,曲线有一巨大V波。
3、心电图检查:可发现患者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情况。
4、心脏彩超:是唯一能动态显示心腔内结构、心脏的搏动和血液流动的仪器,对人体没有任何损伤。可区别是乳头肌功能不全还是乳头肌坏死。
AMI出现室早或室速应予以积极控制,严密心电图监护,并作好除颤等急救准备,以防发生室扑或室颤。在用洋地黄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发现室早增多,应调整上述药物剂量或停用药物观察。应用利尿剂时应注意监测血钾,并及时予以纠正。重视病因治疗,如积极改善冠心病病人的冠状动脉供血情况;高血压性心脏病应注意将血压控制在适当范围;心脏功能减退者应积极改善心功能,保护心肌不再受损;尤其对近期曾发生过室扑、室颤,病因又未清除者,应时刻警惕再发,必要时可安置植入性自动心脏转复/除颤器(automatic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AICD),当发生室扑、室颤时,可自动除颤及起搏复律。
1、心力衰竭:由于酸碱平衡失调,可能会引起心脏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心力衰竭,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
2、心源性休克:由于损伤严重,致病因素引起的急性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的以神经-体液因子失调与急性循环障碍为临床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3、心源性休克:典型表现包括: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或头晕目眩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前无预兆,则95%为心源性,并有冠状动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