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炎性假瘤(IPT)是非肝实质性细胞成分的炎性增生病变,是一种良性增生性瘤样结节。本病可能与创伤、感染及免疫、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该病发病以儿童多见,患者多为单发病灶,部分为多发。
炎性假瘤除与肝血管瘤,肝腺瘤和局灶性增生性相鉴别外,主要应与肝细胞癌进行鉴别,以下几点有助于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
①病程较长,症状较轻全身情况好,或有不明原因发热的肝脏占位病变;
②无肝炎病史,HBsAg阴性,无肝硬化,肝功能正常;
③AFP阴性;
④B超,CT等影像学检查为肝占位病变,但血管造影有助于区别;
⑤B超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为多种慢性炎性细胞,而无肿瘤细胞。
肝脏炎性假瘤病因仍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感染学说
临床上IPT可有发热、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血浆C反应蛋白增高等炎性反应的表现。有报道复发性胆管炎伴有IPT,可推测胆管上行性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症过程与上述表现有关。
2.免疫反应学说
IPT组织学上有大量浆细胞出现,从而考虑可能是一种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所致的免疫病理反应。许多学者认为闭塞性静脉炎变化与Riedel甲状腺炎、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和纵隔纤维化的血管改变的性质相同,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疼痛、间歇性发热伴消瘦。部分病人有疲劳、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少数病人有黄疸。部分病人右上腹部可触及质韧、光滑的肿物,一般无肝掌、蜘蛛痣等肝硬化体征。
1.部分患者有贫血、白细胞总数轻度或中度升高、血沉加快、血浆C反应蛋白增高,少数可有ALP、ALT、γ-GT、LDH升高,HBsAg阴性,AFP多为正常。
2.超声检查可见肝脏肿瘤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晰,Doppler为少血。如果肿块位于肝脏表面与腹壁有炎性粘连,常可在声像图上发现。
3.CT扫描肝脏无硬化表现,脾脏不肿大,病变部位呈低密度影,边界清晰,小的炎性假瘤很难与肝癌相鉴别。但注射造影剂后与血管瘤鉴别较易。
4.MRI显示肝脏炎性假瘤的肝脏表面光滑,门静脉不扩张,脾脏不肿大,肿瘤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病灶附近血管无受压、变窄、移位,T2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且边界清晰。选择性肝脏血管造影对于通过上述检查不能诊断者具有重要意义,炎性假瘤表现为无血供或无血管增生像,这一点可与肝癌相鉴别。
肝脏炎性假瘤发展缓慢症状较轻,有一定的传染性,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我们应该积极治疗、适当休息和补充营养,这样也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健康。对于肿块的问题必须心情舒畅,可以适当的中药预防。疏肝健脾,活血软坚散结的方法调养,可以用丹参,茯苓,香附等药物预防性的治疗。
1.个别IPT患者可并发门静高压症。尽管肺部炎性假瘤有2.7%的癌变可能,但肝脏炎性假瘤尚未见癌变的报道。
2.上腹部疼痛、间歇性发热伴消瘦。疲劳、不适、恶心、呕吐,黄疸等病症。患者有贫血、白细胞总数轻度或中度升高、血沉加快、血浆C反应蛋白增高,少数可有ALP、ALT、γ-GT、LDH升高,HBsAg阴性,AFP多为正常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