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而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但感染可发生在室间隔缺损部位、腱索和心壁内膜。而动静脉瘘、动脉瘘(如动脉导管未闭)或主动脉狭窄处的感染虽属于动脉内膜炎,但临床与病理均类似于感染性心内膜炎。
1.与发热性疾病鉴别 如伤寒、疟疾、上呼吸道感染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2.与活动性风湿病鉴别 风湿病患者多为年轻人,水杨酸钠常能减轻症状;血培养阳性,栓塞现象、瘀点及脾脏肿大等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有时两病同时存在,则应试行抗风湿治疗。
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栓塞现象 有时可使栓塞器官的症状明显而误诊为该处的独立疾病,如误诊为脑炎、肾结石、贫血等。老年病人亦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发生栓塞的主动脉蓬松综合征(shaggy aorta)相区别。
1.病原菌 老年病人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
在链球菌感染的心内膜炎中,据观察随年龄增长链球菌的菌株类型有改变,例如35~55岁人群常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而>55岁者以牛链球菌和肠球菌为多见。牛链球菌菌血症所致的心内膜炎与在老年人多见的胃肠道下部损害如息肉和结肠癌有关;肠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和老年男性患者前列腺疾病的泌尿系感染有关。
葡萄球菌已成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常见致病菌,据统计,在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占20%~30%。金黄、表皮及白葡萄球菌均可致病,主要发生于心瓣膜置换术后及心导管检查后。
老年人革兰阴性杆菌性心内膜炎发病率亦不低,主要菌种有大肠埃希菌、肠克雷白杆菌、假单胞菌属以及沙雷菌属等,由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心脏瓣膜感染常来自腹腔感染。另外由一些普通难于生长,需要特殊营养的非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即由嗜血杆菌、放线杆菌属、人类心杆菌属、金氏杆菌属等合称“HACEK”组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也有报道。
此外还有真菌、厌氧菌、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和病毒等。
2.入侵途径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牙科、泌尿生殖系、胃肠道及呼吸道或器械检查广泛开展,菌血症相应增加。一些治疗手段如长期血液透析、心脏手术、日益增多的静脉导管操作及输液、人工瓣膜置换、静脉注射麻醉药成瘾均可成为心内膜炎的感染途径。褥疮、全身性感染及宿主机体防御能力下降时所致的菌血症也易诱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3.易感因素 在器质性心脏病中,风湿性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比例下降,而由二尖瓣脱垂、老年性退行性瓣膜病变、人工瓣膜、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增高的趋势。有报道,在自身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中,老年退行性心脏病占21%。人工心脏瓣膜、主动脉瓣膜疾病、二尖瓣关闭不全、及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等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危因素,二尖瓣狭窄、肺动脉瓣病变、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及钙化性主动脉硬化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强调二尖瓣脱垂,特别是伴有反流者更具有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危险性。
老年人中退行性瓣膜病、钙化性主动脉硬化发生率高,换瓣手术在老年人中相应增多以及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等的机会增多,可能与老年人发病率增高也有关。
起病缓慢,症状多种多样。大多数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部分患者发病前有龋齿、扁桃体炎、静脉插管、介入治疗或心内手术史。
1.感染症状
发热是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发热、热型不规则、热程较长,个别患者无发热。此外患者有疲乏、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关节痛、皮肤苍白等表现,病情进展较慢。
2.心脏方面的症状
80%~85%的患者可闻及心脏杂音,可由基础心脏病和(或)心内膜炎导致瓣膜损害所致。原有的心脏杂音可因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而发生改变,出现粗糙响亮、呈海鸥鸣样或音乐样的杂音。原无心脏杂音者可出现音乐样杂音,约一半患儿由于心瓣膜病变、中毒性心肌炎等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出现心音低钝、奔马律等。
3.栓塞症状
视栓塞部位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一般发生于病程后期,但约1/3的患者为首发症状。皮肤栓塞可见散在的小瘀点,指趾屈面可有隆起的紫红色小结节,略有触痛,此即Osler结节;内脏栓塞可致脾大、腹痛、血尿、便血,有时脾大很显著;肺栓塞可有胸痛、咳嗽、咯血和肺部啰音;脑动脉栓塞则有头痛、呕吐、偏瘫、失语、抽搐甚至昏迷等。病程久者可见杵状指、趾,但无发绀。
同时具有以上三方面症状的典型患者不多,尤其2岁以下婴儿往往以全身感染症状为主,仅少数患儿有栓塞症状和(或)心脏杂音。
1.血液检查
常见的血象为进行性贫血,多为正细胞性贫血与白细胞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当合并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肾炎、严重心衰或缺氧造成红细胞数增多症时,血清球蛋白常增多,甚至清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免疫球蛋白升高、γ-球蛋白升高、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及类风湿因子阳性。
2.血培养
血细菌培养阳性是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依据,凡原因未明的发热、体温持续在1周以上,且原有心脏病者,均应积极反复多次进行血培养,以提高阳性率,若血培养阳性,尚应做药物敏感试验。
3.尿液检查
常有显微镜下血尿和轻度蛋白尿。肉眼血尿提示肾梗死。红细胞管型和大量蛋白尿提示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4.心电图
由于心肌可以同时存在多种病理改变,因此可能出现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房颤提示房室瓣反流。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阻滞、左前或左后分支阻滞均有报道,提示心肌化脓灶或炎性反应加重。
5.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够检出直径大于2mm以上的赘生物,因此对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很有帮助,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超声心动图还可动态观察赘生物大小、形态、活动和瓣膜功能状态,了解瓣膜损害程度,对决定是否做换瓣手术具有参考价值。该检查还可发现原有的心脏病。
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治疗困难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因此预防本病的发生比进行积极的治疗更为重要。主要针对老年人患本病的病因采取预防措施,常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老年人常患龋齿、牙周病等,在进行牙科处理时易发生链球菌性菌血症,因此治疗前1h应肌内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120万U和链霉素1g。作泌尿科、妇科或胃肠道检查或手术时也可发生革兰阴性杆菌或肠球菌菌血症,故在术前1h均应给与抗生素,12h后再给药1次。
特别是老年人行人工瓣膜置换术时、术前与术后均应给予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因为瓣膜置换术发生感染的危险性和发生菌血症的可能性均很大。此外在对有心脏瓣膜的老年病人进行牙科处理或鼻咽部手术时,术前1h均应给予抗生素口服或肌注,以防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
但是Vander Meer等对应用抗生素预防自身瓣膜心内膜炎的效果提出异议,他们的临床观察表明其预防效果仅为6%。
1.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可发生于任何阶段。与其他并发症相比,心力衰竭可严重影响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后及其疗效,也是主要致死原因。瓣膜严重损坏、心肌脓肿和栓塞性心肌梗死是引致心衰的主要原因。
2.栓塞 约有2/3急性心内膜炎并发动脉栓塞,而亚急性患者约占1/3。按照其发生率的次序为脑、肺、心脏、脾及四肢动脉。由于老年人常患有动脉粥样硬化,也易发生动脉栓塞,栓塞的后果取决于栓子大小和栓塞部位。
3.其他 此外尚有心肌梗死,传导障碍,心律失常,心肌炎和心肌脓肿等。少见的并发症还有细菌性动脉瘤,肾功能障碍以及转移性感染等。
心肌脓肿是感染性心内膜炎行瓣膜置换术后较罕见的并发症,据文献报道,此并发症仅占二尖瓣置换术的0.5%~2.0%,死亡率为75%。瓣环脓肿更为少见,逐渐波及心室壁,严重时可穿破心室壁。心肌脓肿的感染细菌以金黄葡萄球菌为常见,其次为肺炎双球菌和链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