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咬热(rat-bit fever)原系鼠类传染病,为鼠类或其他啮齿动物咬伤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为小螺菌和念珠状链杆菌二种。由小螺菌所致者有回归型高热,局部硬结性溃疡,淋巴结炎及皮疹等。
应考虑与念珠状链杆菌鼠咬热、疟疾、回归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鉴别。
1.鼠咬热(rat bite fever)是因家鼠和其他啮齿类动物咬伤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疟疾是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3.回归热(relapsing fever)系多种回归热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是阵发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大,严重者可出现黄疸与出血现象,发热期与间歇期交替出现,寒热往来回归,故称回归热。依传播媒介的不同本病分为两大类,即虱传回归热(流行性回归热)及蜱传回归热(地方性回归热)。
4.伤寒 (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持续的菌血症与毒血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为主的增生、肿胀、坏死与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全身中毒性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本病又称为肠热病。
5.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黄疸,全身出血倾向、肾炎、脑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损害表现;晚期多数病例恢复,少数病例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多与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有关的后发症。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与肝、肾衰竭为常见致死原因。
小螺菌鼠咬热(spirillary rat-bite fever)由小螺菌感染引起。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识始于1831年。1839年由Elives报告3l例,1887年Carter在印度家鼠血中首先发现了小螺菌病原体。1925年日本二木等人从该病患者局部肿大的淋巴结中亦发现此菌,分泌物注射大鼠致其发病,曾命名为鼠咬热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l morsus-muris)。
此菌为一种棒状而僵硬的螺旋形微生物,无荚膜及芽孢,革兰染色阴性,菌体长约3~6μm,宽0.2~0.6μm,多数具有两三个粗而规则的回旋,亦可达4~5个回旋,一端或两端有鞭毛,暗视野下见运动迅速,可循其长轴旋转,亦可通过鞭毛前后穿行。小螺菌为需氧菌,目前人工培养尚未成功。实验室常以鼠类腹腔接种方法分离此菌。小螺菌外界抵抗力较弱,对酸敏感,55℃ 30min即被杀死。
潜伏期1~30天,平均14~18天。
起病常常在已愈的原咬伤处又出现疼痛,肿胀发绀以至坏死,可形成水疱,其上覆以黑痂,下面逐渐形成硬结下疳样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常伴有淋巴管炎。同时有寒战高热,体温可迅速上升达40℃以上。在体温上升时伴有头痛,全身乏力、肌痛、关节痛。尽管关节疼痛,但无关节腔渗液。严重者可有呕吐、腹泻、便血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谵妄、昏迷、颈强直等全身中毒症状。约50%患者出现皮疹,典型出疹多由咬伤处开始,而后波及四肢及躯干。面部及掌跖处较少。皮疹形态多异,多为暗红色或紫色的斑丘疹,呈椭圆形,边界清楚,基底较硬,不痛不痒可融合至数厘米大小。偶有玫瑰疹或荨麻疹。经3~5天后,随体温下降,症状消失,皮疹隐退。间隔3~7天后,体温又复上升,上述症状及皮疹再现。如不经治疗可反复发作持续3~8周,极少数患者可反复发作达1年以上。大多数经多次反复发作后,症状逐渐变轻,热型也不规则,以至诊断困难。
未经治疗其病死率达6%左右。由于长期发作,常合并有其他并发症,如心内膜炎、脑膜炎、心肌炎、肝炎和肾小球肾炎、贫血、附睾炎、胸膜渗出和脾肿大。自抗生素应用以来,迁延不愈者已不多见,病死率下降,并发症也随之减少。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鼠咬史及其特有的临床症状,如回归热型高热,局部硬结性溃疡,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以及皮疹。确诊还有待动物接种找到病原菌。
1.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10~20)×109/L,中性粒细胞左移,偶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有中至重度贫血,血沉增快,尿中可出现蛋白、红细胞和(或)白细胞。其中约50%患者梅毒血清反应呈阳性。
2.病原学检查 动物接种分离病原菌,采取症状明显期患者血液、伤口渗出液或淋巴结穿刺液0.25ml接种小白鼠、豚鼠的腹腔内,7~15天内取其被接种动物血液或腹腔液,用暗视野法或涂片染色找小螺菌。值得注意的是,被接种动物要仔细筛选,排除其本身存在的小螺旋体感染。
关节渗出液接种于特殊培养基,可获阳性结果。
2.饭前、便后洗手也是减少经“粪-口”途径传播的方法。如果是亲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时,应暂时采取分餐,直至完全治愈,尽量采取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都可减少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几率。
心内膜炎、脑膜炎、心肌炎、肝炎和肾小球肾炎、贫血、附睾炎、胸膜渗出和脾肿大。
1.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而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常累及心脏瓣膜,也可累及室间隔缺损处、心内壁内膜或未闭动脉导管、动静脉瘘等处。
心内膜炎可由细菌、霉菌、立克次氏体及病毒致病。临床主要可见三大类症状,即全身感染症状、心脏症状、栓塞及血管症状。还以发热为最多见、最重要的全身症状。
2.脑膜炎是一种娇嫩的脑膜或脑脊膜(头骨与大脑之间的一层膜)被感染的疾病,此病通常伴有细菌或病毒感染身体任何一部分的并发症,比如耳部、窦或上呼吸道感染。
3.心肌炎(myocarditis)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虽然某些心肌炎由于在终期可过渡为充血性或限制性心肌病,而被某些学者视为继发性心肌病,但在发病学上心肌炎毕竟是可区分的疾病类型,引起心肌炎的原因很多,诸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免疫反应,以及物理、化学因素等均可引起心肌炎。
4.肝炎(学名:Hepatitis)是肝脏的炎症。肝炎的原因可能不同,最常见的是病毒造成的,此外还有自身免疫造成的。酗酒也可以导致肝炎。肝炎分急性和慢性肝炎。
5.肾小球肾炎又称肾炎。发生于双侧肾脏肾小球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肾小球肾炎是常见的肾脏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二种。
6.在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称为贫血。其中以血红蛋白最为重要,成年男性低于 120g/L(12.0g/dl),成年女性低于110g/L(11.0/dl),一般可认为贫血。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表现之一,然而它不是一种独立疾病,可能是一种基础的或有时是较复杂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一旦发现贫血,必须查明其发生原因。
7.附睾炎是男性生殖系统非特异性感染中的常见疾病,多见于中青年。
当各种原因导致自身抵抗力降低时,病原菌可以趁机侵入附睾引发炎症。表现为阴囊部位突然性疼痛,附睾肿胀,触痛明显,可伴有发热,附睾硬结等。附睾的炎症可影响精子成熟,使其受精能力下降;炎症也可致附睾管堵塞,影响精子的输出,这些均可造成临床上不育。
按病程可分为急性附睾炎和慢性附睾炎两种。
8.脾大是重要的病理体征,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仰卧位或侧卧位能摸到脾脏边缘应认为脾脏肿大。脾脏体积增大是脾脏疾病的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