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肺(farmer’s lung,FL)是因吸入含有嗜热放线菌的有机粉尘而引起的一种外源性变应性(过敏性)肺泡炎[extrinsic allergic(hypersensitivity)alveolitis]。患者多从事农业生产,故称“农民肺”。此外,还有甘蔗尘肺、蘑菇尘肺、土豆尘肺、湿化器肺(或“空调机肺”)等,均可因其生活环境含有大量嗜热放线菌而发生本病。有人将过敏性肺炎(hypersensitivity pneumonitis)归入此类疾病,但过敏性肺炎含义更广泛,应加以区别。国外有关农民肺的报道始于1932年,但当时对其病因不明,至1962年Pepys等在农民肺患者血清中发现了抗嗜热放线菌抗原的抗体后,才确认本病是与Ⅲ型变态反应有关的疾病。我国在1981年始有经尸检证实的农民肺病例报道。
农民肺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感冒 农民肺急性发病时缺乏上呼吸道症状,结合数小时前接触抗原史不难判断。
2.肺炎 一般细菌性肺炎不难排除。但应与寄生虫、药物过敏以及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等过敏性肺炎相区别。
3.肺结核 慢性农民肺病变长期存在,易误为结核病,但后者呈慢性过程,痰内找到结核菌、抗结核治疗有效。
4.慢性支气管炎 反复发作的慢性农民肺患者可有慢性咳嗽、咳痰表现(据调查江南农村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有20%实为慢性型农民肺),特别晚期也可合并慢性支气管炎,但结合抗原接触史及血清免疫学检查可区别。
5.支气管哮喘 如前述约10%的农民肺可发生哮喘样症状,但喘息较轻,且全身症状较明显,结合病史、免疫学检查和X线胸片表现可鉴别。
6.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农民肺晚期可呈现肺间质纤维化,但结合病史和免疫学检查或肺活组织检查可区别。
农民肺晚期可并发肺源性心脏病,但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肺心病不同,缺乏肺气肿对心脏区的遮盖,肺动脉瓣、心尖区杂音特别响亮,易误为心瓣膜疾病。超声学检查可鉴别。
嗜热放线菌属(thermophilic actinomyces)是本病的主要病原菌(包括许多亚型)。国际上多以干草小多孢菌(micropolyspore Faeni)作为标准菌种。此外,常见的还有普通嗜热放线菌(thermoactinomyces Vulgaris)、白色嗜热放线菌(thermoactinomyces candidus)、绿色嗜热单孢菌(thermoactinomyces viridis)。在我国的患者中调查又发现了热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thermohygroscopicus)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并经动物实验反复验证其亦是农民肺的致病菌。
嗜热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甚广,谷物或稻草(包括甘蔗渣、蘑菇渣、土豆渣以及室内安装的湿化器或空调器内的灰尘)等潮湿发霉,草堆内温度可达40℃~60℃,湿度达45%以上,这是此类“嗜热”放线菌生长的有利条件。
传统上农民肺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亚急性型多为急性延迟、发展而来,症状较重,易于误诊。但由于难以界定其时间和临床表现,且很少见,一般不必列入常规分型。
急性型:当吸入大量的嗜热放线菌孢子后约4~8h内发病,起病急骤,畏寒、高热、汗多、全身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头痛、胸闷、气短、干咳或少量黏液痰。此时极易被诊断为“感冒”,但上呼吸道症状不明显。大约有10%的患者可出现哮喘样发作、皮肤瘙痒和黏膜水肿等I型(速发型)变态反应症状。体检时可见呼吸急促,甚至缺氧。双下肺可能闻及少量湿?音和捻发音,偶闻哮鸣音,心率加快等。脱离抗原接触后上述症状可在一天或数天内消失,有自愈趋势。如再接触抗原时可再发病。
慢性型:反复接触大量抗原者病情长期不愈。临床可见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缺氧发绀、极度乏力。继发感染者可发烧、多汗,此时极易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体检可有肺间质纤维化体征或两肺散在湿啰音。
急性期农民肺诊断:①接触嗜热放线菌孢子后数小时内发病是其特征(但多误认为系“感冒”),如有典型的症状、体征反复发作(可认为是自然激发试验),即可诊断,必要时行辅助检查;②相应的X线胸片表现;③肺功能检查;④血清免疫学检查特异抗体阳性,特别是特异的免疫复合物阳性更有诊断价值。
慢性型患者常因症状迁延不愈,在其急性发作时临床表现又不典型而误诊。故必要时应行血清免疫学检查,甚至行肺活组织检查,结合临床综合判断。此时胸片上的改变已难消失,肺功能减退也明显,诊断不太困难。
痰中能否查找到或培养出嗜热放线菌对临床诊断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大量抗原吸入在人体起到诱发变态反应的作用。在37℃体温的情况下并不繁殖。痰中找到少量嗜热放线菌也不一定致病。一般认为血清中出现抗嗜热放线菌(或其中某一亚型)的沉淀素抗体,结合病史可以诊断,但抗体阳性只能表示曾经感染过相应抗原,如不再接触抗原血清中抗体可在数年内消失。如长期反复小量接触抗原时血清中抗体可长期存在(例如生活在农民肺流行区的非农业工作者),并不代表发病。我们的经验是查到嗜热放线菌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对诊断意义较大,因为免疫复合物会在数月内消失。
另外急性发作时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偶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
激发试验:吸入嗜热放线菌孢子后4~8h发病是确诊的依据,但激发时可能有一定危险。如患者在自然环境下吸入了抗原而发病则可诊断。
皮肤抗原试验亦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不宜常规使用。
X线胸片表现:急性期初始胸片上可无异常所见,或仅有肺纹理增粗、紊乱。亦可在中三分之一肺野有小结节状阴影,边缘不清,直径约1mm至数毫米。随着病情加重,病灶密度增高,边缘清晰。急性型在脱离抗原后病灶可在数天或数周内消失,也可留有小结节病灶。重症病例可有大斑片状阴影,呈弥散分布。慢性型可见细小线条状或网状结节状阴影,也可有从肺门向外放射大条索状以及斑块阴影,以及蜂窝样透亮区形成和气陷征(air trapping)等肺间质纤维化表现,此时病变已难消退。病变多发于上中肺野,双侧不一定对称。偶有胸膜渗出,肺门淋巴结肿大、钙化、空洞、肺不张等。肺CT检查更易发现轻微病灶,如毛玻璃样影、小结节、线条样影或囊样变等,但价格较贵,宜于必要时进行。
肺功能检查:早期肺功能改变不明显,也可有限制性通气不良。晚期可伴有阻塞性通气不良。重症可出现弥散量减退。晚期血气分析可呈缺氧、二氧化碳稍降低。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慢性型可见支气管黏膜稍苍白,有较多泡沫样分泌物,无特异性。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可能找到微小孢子或培养出相应嗜热放线菌。有人检查灌洗液中浆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型CD4/CD8比值倒置。但临床意义待澄清。弥漫性病变者可选择性行经支气管肺活组织检查,可见肺泡炎表现或异物肉芽肿形成,甚至可看到吸入的稻草碎片等。晚期可见肺间质纤维化表现。但纤支镜取材较小,有时仍难找到其病因证据。必要时应行开胸肺活检。
避免接触嗜热放线菌是根本措施,反复发作农民肺的患者应转换职业,离开发病环境,如仅发病1~2次后未再发病,则可在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后仍从事原来工作,预防工作包括:
①向发病地区农民宣传本病的防治知识;
②对草料,谷物等要充分干燥后,储存于有防潮设备,通风良好的地方;
③机械化,自动化操作可减少吸入孢子的机会;
④草料中喷洒1%~2%的丙酸可防止草料发霉,但价格昂贵,不宜再作饲料用;
⑤正压气流防护头盔等,有条件者可试用;
⑥有症状者及时就医,追踪观察,出现不可逆病变者调离工作,以防发生严重并发症。
少数可并发气胸。晚期可出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表现,最后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气胸(pneumothorax):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称为气胸。通常分为三大类:自发性气胸、创伤性气胸和人工气胸。自发性气胸是由于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破裂,或由于靠近肺表面的微小泡和肺大疱破裂,肺和支气管内空气进入胸膜。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cor pulmonale),简称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