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与纵隔肿瘤,转移瘤,原发性上腔静脉血栓形成等相鉴别。
原发性上腔静脉血栓形成:
1.静脉回流障碍
头颈部及上肢出现水肿,指压无明显压痕,伴皮肤及口唇发绀,平卧时加重,上半身直立后可缓解,常伴头晕、头胀、睑结膜充血。有时可见颈胸部静脉明显扩张、胸腹壁静脉曲张等。
2.压迫症状
肿瘤等压迫周围器官、神经可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进食不畅、声音嘶哑、眼睑下垂、瞳孔缩小、面部无汗等。
3.神经功能受损
可出现颅内压增高导致的恶心、喷射性呕吐等症状。
1.恶性肿瘤侵犯或压迫上腔静脉。
2.非恶性疾病的压迫
如胸骨后甲状腺肿瘤、胸腺瘤、支气管囊肿等,或慢性纤维性颈部组织炎症导致上腔静脉周围组织压迫,如特发性硬化性纵隔炎、纵隔纤维化等。
3.上腔静脉血栓形成
先天性心脏疾病及手术后、中心静脉插管或起搏器置入可引起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取决于起病缓急、梗阻部位、阻塞程度和侧支循环形成情况。通常为隐性起病,半数以上已有2~4周病史,进而出现特殊的症状和体征。最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面颈水肿,其次为躯干和上肢水肿,胸痛、咳嗽、咽下困难亦可出现。如继发颅内压升高则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检有胸、颈静脉扩张,颜面水肿,呼吸急促,也可有颜面红肿,上肢发绀和水肿、声嘶和(或)Horner综合征。
根据病史 ,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可作出诊断。
继发炎症,白细胞可升高。
X线胸片可显示上纵隔肿块、纵隔和气管旁淋巴结肿大、胸水,CT检查更适合于胸片无典型发现者。通过内窥镜或剖胸肺活检或淋巴结活检,或细胞学检查等手段以明确病因。
1.积极防治原发病,胸腔积液为胸部或全身疾患的一部分,因此积极防治原发病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2.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积极参加各种适宜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注意生活调摄,居住地要保持干燥,避免湿邪侵袭,不恣食生冷,不暴饮暴食,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得病后,及时治疗,避风寒,慎起居,怡情志。
可继发颅内压升高可并发脑水肿。
脑水肿是指脑内水分增加、导致脑容积增大的病理现象,是脑组织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应。可致颅内高压,损伤脑组织,临床上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炎,脑膜炎等),脑血管疾病,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肿瘤),癫痫发作以及全身性疾病如中毒性痢疾、重型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