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孤立的圆形肺炎变的肺炎谓球形肺炎(spherical pneumonia),是一个以X线胸片的形态表现特点而命名的肺炎。
如上所述,最主要的鉴别诊断是与肺癌,或更进一步地说是需要周围型肺癌。肺癌越小,越靠外围,其作为恶性病变的分叶、毛刺、胸膜牵引征越不明显,而与球形肺炎相混淆。有人认为胸片上球型病灶的一半以上边缘模糊为肺炎表现,相反肺癌大部边缘清晰。
另外是肺栓塞,近来发现越来越多。有人总结其外围的病灶呈“楔状影”的典型表现者并不多见,而多表现为球型或类圆形,也是需要注意鉴别的。
典型的肺炎病灶大都在1~2周内消退吸收。有人统计大叶肺炎病灶67.4%在18天内吸收。Lslael等人认为87%肺炎可在4周内吸收,正常吸收4周以上者称之为延迟吸收,8周以上者为不全吸收。球形肺炎无论从病灶部位,还是从病原性上,与大叶肺炎有所不同。多数作者赞成在1~2个月内一边努力从做各方面的鉴别诊断,一方面积极抗感染治疗(包括抗结核治疗),消散迁延的病灶是令人不安的难题。作者见有长达半年才吸收的球形病灶,因患者胆小多次拒绝手术,而后自愈。当然也多次服药,均因无效而中止。
CT和经皮肺穿刺活检为球形病灶的确诊提供了有效的手段。CT对病灶的密度、边缘、支气管造影等更为确切。村田等人研究了球形肺炎吸收前后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认为此种检查对鉴别诊断有帮助。炎症内部均匀,小的肿瘤因变性而不匀,尤其是鳞癌。末梢性小型肿瘤与血管关系密切,而与炎症关系不大。有人认为炎症不涉及两根以上有关血管,也有的说炎症几乎与肺静脉无关。村田的3例有多支引进引出的动静脉,块影消失后“血管影”亦消失,恢复原状。球形肺炎的HRCT下表现还有近端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附近血管的不整像,灶周的支气管血管成束(bundle)的不整像,都对诊断有帮助。经皮肺穿刺对大多数病灶,对绝大多数癌性病灶都能确诊,应向社会广为解释,以求得患者的配合,以免误诊。
有位学者报道,经反复查痰培养,也只有3例得到病原菌 (肺炎链球菌、哈夫尼亚菌及大肠杆菌)。
本病的临床特点是:多数患者有急性炎症的表现,如发热、咳嗽、咳痰、白细胞升高和血沉加快,还多合并有基础病。除上述临床表现外,李氏的病例中还有胸痛10例(47.6%),痰血7例(33.3%)。马氏等的病例中有铁锈色痰者,痰中带血是4例。日本的病例报告中认为几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为一特点,且患者症状表现较轻,隐匿存在,以肩痛为又一特点。曾有一患者有“感冒”史,出差途中随意服药,有咳嗽、左肩痛史,拍片发现左上球形阴影,拟诊为肺癌,准备手术。术前1天常规胸片复查,病灶消失。因为在拍X线片及CT后直至术前1天的约两周时间内,口服先锋霉素4号而治愈。
Rose对17例鼻咽腔分泌物培养,肺炎球菌为9例。李氏的21例患者,反复查痰培养,也只有3例得到病原菌 (肺炎链球菌、哈夫尼亚菌及大肠杆菌)。所以确诊并不容易,重要的还是靠排除诊断。
实验室和影像学 :血白细胞升高和血沉加快。X线胸片球形病灶及中低密度阴影为多,多数病灶边缘模糊,无分叶及毛刺征;肺门淋巴结也不肿大;体层摄影显示病灶轮廓不清。多数患者病灶周围及肺门方向有较长索状阴影,及所谓“局部充血征象”提示肿块为炎症。
避免淋雨受寒、疲劳、醉酒等诱发因素。
对于易感人群可注射肺炎链球菌疫苗。上个世纪20年代曾用过肺炎链球菌疫苗,由于抗生素的兴起而被屏弃,随着耐药菌的增加,近十余年来,疫苗接种又重新受到重视。多采用多型组合的纯化荚膜抗原疫苗。目前有商品供应的疫苗含肺炎链球菌型特异多糖抗原中的23种抗原,覆盖85%~90%引起感染的肺炎链球菌菌型。虽然对精确的保护水平尚不甚了解,因为通常不能作抗体效价测定,一般认为健康人注射肺炎链球菌疫苗后2~3周,血清内出现抗体,4~8周抗体效价持续增高,可降低肺炎链球菌肺炎的发病率,有效率超过50%。保护的期限至少1年以上。对于高危人群,5~10年后需重复接种。
适宜接种人群为肺炎链球菌易感的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包括65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心肺疾病患者、脾功能不全或无脾者、霍奇金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肝硬化、肾衰竭、HIV感染、器官移植及其他与免疫抑制有关疾病的病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包括中耳炎和鼻窦炎,一般不认为是注射疫苗的指征。接种疫苗后约半数在注射部位出现红斑和(或)疼痛,1%出现发热、肌痛或局部明显反应,5%出现过敏性或其他明显反应,5年内重复接种者易有较强的局部反应。
严重败血症者可并发感染性休克甚至ARDS,有高热,但也有体温不升,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多汗,口唇青紫。并发心肌炎时出现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或心房纤颤。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约25%病人有胸膜渗出,但仅1%左右出现脓胸,抗生素广泛使用后,脓胸少见。个别病人肺泡内的纤维蛋白吸收不完全,甚至有成纤维细胞形成、纤维化,出现机化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