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化斑也称软斑症,它是一种罕见的组织学上独特的炎症反应性病变,通常由肠道细菌引起,可以侵犯许多器官黏膜,如前列腺、输尿管和骨盆黏膜、骨、肺、睾丸、胃肠道、皮肤和肾等。
与其他慢性尿路感染性疾病鉴别,如黄色肉芽肿、慢性肾盂肾炎、尿道梗阻、结石等。注意静脉肾盂造影示肾盂、肾盏变形、缩窄,双肾形态学检查(B超、CT等)显示肾影不规则,甚至缩小,肾小管功能有持续性损害,如尿渗透压降低,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及尿β2微球蛋白升高扽个病症,和肾炎,尿道感染相鉴别。
常由肠道细菌引起,侵犯多个器官,但最常见的是泌尿系受累。
1.Honjo等报道1例年龄只有4周的男性婴儿患双肾软化斑,表现为低热、惊厥、嗜睡、严重贫血、肝脏肿大、双肾肿大及肾功能减退,血和尿培养大肠埃希杆菌阳性。
2.成年患者临床上常有肋腹疼痛和活动性肾感染的表现。两侧肾脏可以同时受损,有时临床表现酷似急性肾衰竭。偶尔,肾脏软化斑可导致肾脏破裂。Mitchell等报道1例患者表现为长期原因不明的发热。尿路发生节结性软化斑引起排泄障碍及肾后性肾功能衰竭,肾移植患者则发生移植肾脏功能减退。
3.软化斑可侵犯多系统多器官,如肾脏软化斑伴双肺损害、大肠埃希杆菌性内眼炎等。国内陈氏报道1例53岁的女性患者在糖尿病基础上发生反复发作的肾盂肾炎,继而出现肾脏肿块、上消化道出血,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软化斑。
4.存在使全身免疫功能下降的基础疾病,尤其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或泌尿系统占位性病变时,应高度怀疑本病之可能。
5.肾的软化斑同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一样,发生在慢性感染并发梗阻时,除了软化斑具有MG小体外,大体组织学特征这两个病几乎是相同的。但MG小体一般难以分辨,组织切片作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是必要的。而在肾脏软化斑的早期阶段,缺乏典型MG小体的表现,此时超微结构检查有助于与其他疾病引起的组织细胞性间质性肾脏损害鉴别。
6.对双肾软化斑患者进行核素闪烁检查,如发现Tc-99m葡庚糖酸盐成像局灶性皮质缺损的对应部位Ga-67活性显著增高,而In-111白细胞肾脏扫描则无显著异常时,可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1.尿液检查 大肠埃希杆菌是尿中培养出的最常见的微生物。
2.血液检查 可见严重贫血。
3.组织病理学检查 软化斑块多数局限在黏膜,外观表现为柔软、黄色、轻微隆起、并常常融合成3~4cm的斑块。显微镜下斑块由巨噬细胞紧密集结而成,偶尔还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含有丰富的、泡沫状的、PAS阳性的胞质,此外,在巨噬细胞内和组织间质中的MG小体(即无机物的凝结层状物)。MG小体直径4~10mm,PAS染色强阳性,含有钙盐。在电子显微镜下,显示典型的晶状结构,其中心为高密度的核,中间有一个光圈,周围是薄片状的圈。巨噬细胞内有细菌和吞噬溶酶体。
4.CT及磁共振(MRI)检查 CT及磁共振(MRI)检查结果提示非增强CT检查时,软化斑呈极强的高密度(105HU)影;T1-MRI、T2-MRI呈低密度信号,静脉给予钆后有轻度的均一增强效应。以上特征与直肠常见的肿瘤及炎症性病变有别,后两种情况下MRI呈典型的等强度成像,而注射钆后则强度不一。这一观察结果是否适用于肾脏检查有待研究。
5.核素检查 Cox等对双肾软化斑患者进行了核素闪烁检查,结果发现Tc-99m葡庚糖酸盐成像局灶性皮质缺损的对应部位Ga-67活性显著增高,而In-111白细胞肾脏扫描则无显著异常。
本病的预防去除诱发因素极为重要。对易引起本病的原发病积极给予对症治疗,尤其是预防和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因感染是本病形成的因素,这些细菌能将尿素分解为氨,使尿变成碱性刺激产生软化斑,所以及时治疗泌尿系统感染能预防本病发生。饮食方面需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或容易消化的普通饮食。
肾软化斑常合并肝及十二指肠软化斑,其严重并发症为肾后性肾功能衰竭。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多有黑便为主,胃液内混有小血块、呕鲜血者少,多为少量或中量出血。侵蚀了胃、十二指肠的表面,造成溃疡。溃疡的疼痛,是胃酸对破溃的粘膜表面发生刺激作用所造成的引起消化道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