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粪性穿孔(stercoral perforation,SP)是一种少见的致死性急腹症,1972年Bauer报告4例,并复习文献共25例,以后文献上陆续有病例报道。1990年Serpell统计1984~1990年世界文献共64例,1995年报告3例。结肠粪性穿孔的发病率不详,但根据尸体解剖发现,发病率大于5%。
1.急性腹膜炎:急性腹膜炎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⑴按病因可分为细菌性腹膜炎和非细菌性腹膜炎。非菌性腹膜炎常见于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急性胰腺炎等引起的胃液、肠液、胰液等漏入腹腔刺激腹膜而引起。但如病变持续不愈,则2~3日后亦多继发细菌感染而与细菌性腹膜炎无异。⑵按临床经过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⑶按炎症的范围可分为弥漫性腹膜炎和局限性腹膜炎。⑷按发病机制可分为继发性腹膜炎和原发性腹膜炎。腹膜炎中绝大多数为继发性腹膜炎。原发性腹膜炎少见,其腹腔内原无病变,病菌由腹外病灶经血行或淋巴播散而感染腹膜,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肝硬化、肾病综合征及婴幼儿病例中。
2.小肠破裂:.腹痛、腹胀、发热。.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伴有休克表现。
3.结肠损伤:发病急、重,常出现休克。伤后短时间内而出现腹膜炎表现;迟发性肠破裂或坏死在伤后一段时间不出现急腹症表现,可于伤后数日或10余日出现腹膜炎,开始轻,渐加重。
慢性便秘是粪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其发病机理可能为:①结肠内的干结粪块直接压迫肠粘膜,使粘膜发生压迫性缺血坏死,进而形成溃疡乃至穿孔;②大量的粪块淤积于结肠内使肠管高度扩张,肠内压力升高并超过肠壁的毛细血管弥散压,特别是系膜缘对侧的肠壁,导致肠壁的缺血和坏死;③粪块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肠内压升高而致的直接穿孔,尤以当肠壁已有病变存在时。粪块作用使肠腔扩张,当内压高于肠壁毛细血管灌注压时,特别是对系膜缘,首先发生溃疡,随后导致穿孔。
SP好发于老年人,腹痛一般开始于左下腹,逐渐累及全腹,排便活动往往致腹痛突然加剧,就诊时均已有腹膜炎表现。约1/3的病人可因肠内的大量粪块而在腹部触及包块。半数病人在腹部X线平片有膈下游离气体,有时还可见粪块阴影和钙化粪块影。诊断性腹穿有助于了解腹膜炎的性质。SP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Serpell统计仅为11%。提高术前确诊率的关键在于对本病有充分的认识,Serpell提出当老年腹膜炎患者病前有慢性便秘史,腹部可触及包块,腹部X线平片上有膈下游离气体和粪块阴影时,应高度考虑为结肠粪性穿孔。
2.CT:此项检查和腹部X线片一样,但清晰度更高,针对性更强。
3.肠镜检查。
4.临床体格检查:患者有腹痛、腹部肌肉紧张,我们称之为板状腹,压痛、反跳痛均非常明显。
本病的预后差,术后早期多死于严重的感染性中毒性休克。
预后差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病人有多高龄并伴有其他内科疾病;
②穿孔一旦发生后病人全身情况迅速恶化;
③手术时病人均已有腹膜炎存在,病情重笃。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在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和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