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是指发生于糖尿病患者,不能用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及其他心脏病变来解释的心肌疾病。
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鉴别。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主要分支存在狭窄性病变者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可资鉴别。头昏、乏力等,甚至无症状。有的发病早期或糖尿病发病前阶段,可出现午餐或晚餐前异常,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多尿加重,头晕、嗜睡、视物模糊、呼吸困难、昏迷等。合并心肌炎,注意鉴别。
糖尿病心肌病发病原因可能为:
1.心肌细胞代谢紊乱 糖尿病患者的收缩蛋白或钙调节蛋白经蛋白激酶c(PK-c)和一氧化氮(NO)等第二信使介导发生糖基化,导致其功能异常。
2.心肌细胞钙转运缺陷 心肌细胞外葡萄糖水平的升高直接引起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改变。现发现2型糖尿病的心肌细胞钠钙交换受抑制,而肌浆网Ca 泵正常,使逐渐Ca 浓聚于肌浆网。Ca 超负荷的心肌肌浆网,可增加自发性Ca 的释放,心肌舒张时张力增高,心脏的顺应性下降。
3.冠状动脉的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心肌存在弥漫性心肌壁内小血管病变。
4.心肌间质纤维化 是由于糖尿病病程较久由糖基化的胶原沉积所致。
5.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约83%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1.充血性心力衰竭 为糖尿病心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患者较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病多见。在糖尿病患者中,女性并发充血性心衰的概率约为男性的2倍。在考虑年龄、血压、体重和胆固醇等因素后,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衰的可能性为对照组的5倍多,男性约为2倍。患者如有心梗病史,则很难与心梗后心衰鉴别,需病理活检方能确诊。合并高血压者需与高血压性心脏病相鉴别。
2.心律失常 可能由于心肌灶性坏死、纤维瘢痕形成,引起心肌电生理特性不均一性而导致心律失常。可表现为房颤、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等。不同于冠心病主要呈各种室性心律失常。
3.心绞痛 糖尿病病人除伴发心外膜下冠状动脉病变外,也由于壁内小冠状动脉阻塞而发生心绞痛。刘云芝等报道,按国际疾病编码诊断为糖尿病性心肌病的7例患者中有心绞痛病史者3例。
糖尿病性心肌病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确诊糖尿病(尤其是1型糖尿病)。
2.有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3.心脏扩大伴心脏收缩功能受损,心脏无扩大者则有舒张功能障碍。
4.排除了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及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等其他心脏病引起的心衰。
5.必要时行心肌活检,发现微血管病变及PAS染色阳性者可确诊。
6.有其他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肾血管病变者则支持诊断。
1.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增高,若做糖耐量试验多数血糖高峰明显延后。
2.血浆渗透压增高,明显超过正常范围。
3.血液黏度增大,全血黏度(低切)≥10.00,血浆比黏度≥1.70(此项检查随实验室条件和仪器方法不同可能有差异,倘做对照即可看出增高现象)。
1.超声心动图 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在无临床心衰表现的糖尿病患者,以左室舒张功能的异常为特征,较收缩功能异常出现早且明显,等容舒张时间(IVRT)延长,峰充盈率下降及快速充盈期延长,E/A比值下降,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减小。当糖尿病患者并发充血性心衰时,有心脏扩大、左室收缩运动障碍、左室收缩功能受损等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
收缩间期和M型超声一直是学者研究糖尿病病人临床心功能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方法和病人选择上的差别,所得的结果是矛盾的。1975年Ahmed等研究发现无心衰表现的糖尿病病人左心室射血前期(PEP)延长,射血期(LVET)缩短,PEP/LVET比值较正常升高,认为这与糖尿病病程及治疗方式无关,而与合并微血管病有关。1977年Syked等报道左心室PEIP缩短,LVET延长,经口服降糖药或节食治疗后PEP发生逆转。有学者研究发现静息时LVET正常,但活动后仅有43%异常,对照组无此异常,另一些学者研究认为静息与活动后都升高。
2.心电图 常见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及各种心律失常,左室高电压等。
3.X线胸片 多数糖尿病性心肌病病人心脏大小是正常的,伴心力衰竭或高血压的病人可见左心室增大。
4.心肌活检 对疑诊病人可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发现特征性微血管病变和(或)间质PAS阳性物质沉着时有助于诊断。
5.介入性心导管检查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心肌病患者一般有左室舒张末压(LVEDP)升高,舒张末容积(LVEDV)正常或增加,前者与后者的比值(LVEDP/LVEDV)升高,此比值反映左室僵硬度和左室舒张功能状态。另外患者每搏排出量和射血分数降低,部分患者左室收缩运动弥漫性减弱。
6.心率变异性检测(HRV) 有报道,约占50%的糖尿病患者24h内心率变异性减弱或消失。研究表明,HRV的领域分析结果已用于预测糖尿病的自主神经受损病员的意外死亡。 Bemardi报道,糖尿病患者24h血压波动消失,即夜间的血压低谷消失,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夜间交感神经超常兴奋,可提示糖尿病患者因心血管病变致死者尤多见于夜间的原因。
7.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检测 临床上可作为评估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受损的程度。自主神经病变的证据:①立、卧位试验,心率差值<10 min="" valsalva="" 1="" 0="" 5s="">30mmHg(3.99kPa),舒张压下降>20mmHg(2.66kPa),伴头晕等症状;④病理检查心脏自主神经纤维减少、分段、局部有核状和球状增厚。
8.心功能检查 糖尿病心肌病其心室肌大部或全部受累,整个心室收缩能力普遍降低,心室壁顺应性降低,心肌收缩不协调。
(1)糖尿病心肌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糖尿病心肌病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正常值。糖尿病心肌细胞受损是心肌细胞收缩下降的主要原因。
(2)糖尿病心肌病左心室射血时间缩短,射血前期(PEP)延长,PEP/LVET比值增大。此值与心搏量呈负相关。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则PEP延长,LVET缩短,其比值增大。一般认为其比值>0.40有临床意义。
(3)糖尿病心肌病心脏舒张功能异常根据超声心动图测定,糖尿病心肌病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明显高于正常。
糖尿病心肌病应该如何预防?
1.糖尿病心肌病的预防重点在于糖尿病的二级预防,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必须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和血糖的基本稳定,这样可以降低“三高现象”的连锁反应,减轻细胞的皱缩与水肿效应,从而可以维持正常细胞膜的功能。
2.适量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功能,冲刷与按摩血管内膜,而且可以改善细胞膜功能,有利于维持血糖的稳定。
3.定期检查心肌抗核抗体,以排除自身免疫反应,倘发现自身免疫心肌病应早期采取措施,防止对心肌的继续损害。
4.防止感染,避免罹患感染性心肌病,如果有感染迹象,应及时行抗感染治疗。
可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1.心力衰竭 Framingham研究发现男性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2.4倍,女性患者高5.1倍,在住院的心衰患者中,糖尿病占24%~47%。
2.心律失常 糖尿病心肌病可见到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在4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