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病致病性朊蛋白根据结构不同分为四种亚型,1型和2型引起散发型CJD,3型为医源型CJD,4型为变异型。
2、病人的脑、肝、脾、肾、肺、淋巴结、角膜和脑脊液内存在CJD因子。将病人脑组织接种至高等灵长类可引起亚急性海绵样脑病。接受病人器官、角膜或硬膜移植,注射由病人脑垂体制备的生长激素,应用曾为病人使用过的深电极、针头或手术器械,都有传递疾病的可能。CJD并非传染病,患者的配偶和医护人员的发病率并不增高。但对病人的血液、脑脊液和组织应避免直接暴露。
3、CJD脑内存在抗蛋白酶的蛋白。这些分子量在10,000~50,000的 CJD蛋白与抗羊搔痒症(scrapie)因子的抗体发生反应。而羊搔痒症是绵羊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病毒感染。这些蛋白为非常规致病因子,对多数用于灭活病毒的措施具有抵抗力。家族性CJD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组织也能通过接种至动物而致病。
病理改变大体见脑海绵状变,皮质、基底节和脊髓萎缩性变性;显微镜下大脑皮质和灰质的广泛神经元丧失和星形细胞增生。神经细胞和星形细胞的胞浆内空泡形成而使脑组织呈海绵状疏松和变性。电镜检查可见空泡内有很多断裂的膜结构。无炎症反应及白质受累。
多数于50~60岁发病,但15~84岁均有发病。女性略多。CJD分为散发型、医源型、家族型和变异型四型,80%-90%为散发。变异型发病较早(平均为30岁),病程较长(>1年),小脑受累出现共济失调,早期突出的精神异常和行为改变、弥漫性淀粉样斑等。痴呆发生较晚,通常无肌阵挛和特征性 EEG改变。本病在临床上分为三期:
1、初期病人在脑症状出现前几个星期发生疲劳、体重下降、睡眠和食欲不好的前驱症状。可有记忆减退、头痛、眩晕和共济失调等。
2、中期神经症状常为行为异常、淡漠、记忆缺损或伴有小脑功能异常和视力模糊、幻觉、妄想等,持续数月后,恶化。半年内即可发展为严重痴呆。肌阵挛通常突出,可有肌萎缩、肢体无力、强直、震颤和舞蹈-指划动作,还可出现失语、构音障碍和共济失调。
3、晚期出现尿失禁、无动性缄默、昏迷或去皮质强直状态。多因肺感染或褥疮而死亡。
防止医源性及畜源性传染,是本病预防的关键。因此凡拟诊或诊断CJD者均应按隔离、销毁污物处理。
尿失禁、无动性缄默、昏迷或去皮质强直状态。多因肺感染或褥疮。
1.与Alzheimer病鉴别;
2. 皮质下受累明显时应与帕金森病、橄榄脑桥小脑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区别;
3.有显著局灶性体征提示颅内占位病变可能需与脑囊虫病等鉴别;
4.注意与肌阵挛性癫痫、急性代谢性疾病导致精神改变和肌阵挛等鉴别。